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古代著作中都有关于美德的论述。本书汲取中国古典著述中美德智慧的精髓,按照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整理,精选400多个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事迹,分别从公心、责任感、恒心、孝心、情义、仁爱、诚信、谦虚、好学九个方面阐释了美德对人生的影响——美德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成功之基、财富之源,帮助读者培养正确的美德观,从而获得美好生活。
在中华民族振兴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通过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诗言志,以艺铸魂,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本书汇聚了朱杰人、方铭、何人可、张建永、郭齐勇、柳肃、鲁晓波、姜广辉、向世陵、尹韵公、吴根友、郑佳明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学府的12位著名学者在屈子书院演讲的内容,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与人生、艺术与科学、文化与创意、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思索与创见,反映了当代学者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传承文化,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与人生智慧。
《僧伽罗语讲中国文化》为\\\"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教材之一,可作为僧伽罗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教材,也可以成为斯里兰卡读者了解中国的普及性读本。本书图文并茂,通过难度适中的材料,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历史概览\\\"\\\"哲学与思想\\\"\\\"语言与文学\\\"\\\"艺术与文化\\\"。每个单元在\\\"概说\\\"后,分小节详细讲解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每节课文之后,设有生词表、文化术语、延伸阅读、思考题等板块,以方便课内外学习及阅读。
德,代表的是君子应该有的美好品德。中国既是礼仪之邦,更是美德之国。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的绵延,不仅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也建成了宏大的精神文明宝库,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传统文化中富生命力的核心部分,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尚波等的《中华美德书大全集》从仁、义、礼、智、信、患、孝、廉、耻、勇、勤、专、公、和、恭、俭、让、悌等能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十八个方面人手,从数不胜数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撷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故事生动,教育性强。阅读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都
家风是家族成员长期恪守家训、坚守家规,通过家教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 宝贵的财富,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 好家风是好家庭的血脉,好家风成就好家庭,好家庭培育好子女,好子女建设好社会。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从家出发改变社会,源清流洁,强基固本。 新时代,我们要 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正是崇文编著的《中国好家风(历代传世经典家训经典版)》的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编著者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以华夏民族(后主要演化为汉族)为主流的多种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多元一体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从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改造者和发展者主要是中国人或中华民族;从构成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等多方面;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发生、形成、发展于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的内部广大辽阔而四周相对封闭的东亚大陆;从时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经历了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从流派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
“当你遇到挫折失败时,要知道,这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或者是路走错了,要及时地检讨纠正;当你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要记住,这是为有家族的德佑和亲朋好友的帮忙扶持,要知道感恩。无论你做什么事,要明白,祖先在看着你,不要做让祖先蒙羞的事情。”这是一位名人回忆自己的外公时所说的话语,他认为外公的教导中所包含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思想,对自己影响深远,是自己事业成功与生活美满的基石。
《女诫》研习报告: 古人云: 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又云: 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社会的和谐,女德至关重要。 《女诫》一书,为东汉班昭所著,原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是历代女子德行教育的良箴,后被列入 女四书 之首。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贤淑女性,其父班彪、兄长班固都是大史学家。班昭继承父兄之志,续写并完成了《汉书》这一比肩《史记》的史书。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她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 曹大家 。 本书是陈静瑜老师对《女诫》的学习心得。陈静瑜老师,开风
国学智慧浩如烟海,不是一本书可以穷尽的。我们再一次探索,发现国学经典中总会有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东西。这本书我们重拾经典,博采名句,不以长篇大论的方式延深它的内涵,而是以简单、明了的短篇形式,从名句的本义出发,明确其原指,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深刻涵义,让我们的体会直接了当。全书的名句原典多达二百多条,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集中加以展示,不仅可以帮我们增长智慧,更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国学知识储备,可谓是一举两得。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谓礼仪,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成。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书主要通过对先贤原典的赏读,大到行为处世,小到行为举止,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礼仪。通过对圣典的理解和剖析,结合现代生活的礼仪现状,加以借鉴和参考,达到修养自身的目的。后通过故事的扩展,更加清晰的展现古代礼仪的趣闻轶事,让我们知其所以然的同时达到真正的吸收和内化,并能够开拓思维。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 老怪物 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风通常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家规的外在表现,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对家规有一个新的认识,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家规,学习家规,实践家规,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带着它的精华部分回归到我们当下繁忙的生活中来。
本书内容源自蔡礼旭老师2011年在马来西亚中华文化中心的青少年生活学习营的讲课实录,我们特地将其整理成书,以供青少年朋友学习。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 青少年的素质,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明天与未来;青少年时期培养的道德品行,是成就人生和幸福的关键。本书中的三大主题: 孝亲尊师 、 敬老尊贤 、 兄友弟恭 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固有的美德和传统。然而, 人不学,不知道 ,若没有老师给我们详细开解,我们哪里知道这十二个字的背后有着这么深刻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受用。老师的课虽然是讲给青少年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补这些课。我们希望这本小书,能让我们从五千年的传统智慧中找到幸福人生的钥匙,更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读到此书,让圣贤文化滋润我们的民族之花。
《论语新绎》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两千多年来,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立身行道、做人处事的有益方法。本书《论语新绎》对《论语》进行了别具新意的解读,既有传统的考据式注释和直接明了的译文,又有创新的融合式解读 把对字、词、句的解释融入对通篇的把握和分析之中,使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不会因不明句义而割裂、断档,从而获得对《论语》的全新阅读体验。 《老子新绎》 两千余年前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儒、道作为其中佼佼,其思想对立而又互补。绎儒岂可无道,《论语新绎》之后,吴宏一先生又撰《老子新绎》,以飨有志研读《老子》的读者。《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经典之一,今《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而又称《老子五千文》。传本既多,不免脱讹,不利研读。《老子新绎》校勘各
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因此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聚焦 孝 与中华传统 这一主题,对 孝 从学理上进行追根溯源,并对 二十四孝 故事进行具体阐释与辨析,透过故事中的小情小景与小孝行,揭示出其背后的大仁大义与大道德。中国的孝道教育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终达到博爱的目的。
陈德辉主编的这本《待人楷模》由安徽省炎黄研究会组织编写,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华道德楷模》中待人篇的升级版,增补部分故事,尤其是近十年来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故事。约12万字,由60篇左右模范人物故事构成,每一篇人物故事加上一幅插图(以人物画像或照片为主)。编者有200字左右对故事意义的阐述和提炼。《待人楷模》可作为道德宣传教育,弘扬精神文明建设读本,也可用于中小学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