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
端午节是中国人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 ,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绘本中的图画妙趣横生,五色的彩船、欢呼的人群、咚咚的鼓声,生动再现了赛龙舟热闹又紧张刺激的画面,获胜队伍的奖励——粽子热气腾腾充满了人间烟火味道。第二年赛龙舟。 的“妙计”和小星星的“诚实”,则反映了中国人民智慧而高洁的品格,历经千年传承,深深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闪闪发光。
节日诗词,把民间习俗和文人意趣结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教材。内容包括相关古诗、古诗注释、今译和鉴赏等。通过这样比较全面的学习,读者不仅学习了历代的诗作,而且进而对这些中国有名的节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反过来,把传统节日和诗词结合,能够加深读者对古代诗词的认识。另外在每个节日后面,都附有一篇有关的诗词故事,以增加读者兴趣。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中最华彩的篇章,节日研究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这一辑作为本刊的创刊号,收录了明代端午考、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和传统节日体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时间现象学分析等内容。
本书从众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中选取11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节日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以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文字,清晰梳理这些节日产生与演化的过程,全面概括这些节日的主要仪式、习俗,深入探寻这些节日蕴藏的文化内涵,向读者提供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系统的、可信的知识,并特别邀请著名剪纸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雪女士为每个传统节日专门创作剪纸作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对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大致是农历三月的前半月,而公历是每年4月5日前后,此时正是梨花落后的季节,故有“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的说法。寒食大致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也有前三天之说)。“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到了唐代,寒食与清明两节由于日期相近,便逐渐融为一体,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千百年来,人们使过年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形成了年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江西年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本书试图从江西年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江西各地异彩纷呈的年俗活动,从江西民俗文化层面追溯江西人过年的历史渊源,让更多的人认识江西、热爱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