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本书是一部记录桂林地区各民族节日习俗、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主要展现汉、壮、瑶、苗、侗、回等世居民族,在桂林这片土地上保留的传统民俗和民族文化,既包括桂林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各民族的特色民俗节日。两位作者均为地方民族民俗研究者,他们立足一线采风,以小短文的形式,生动、细致描述了各民族节日里的民俗活动细节、乡土村庄朴实的生活情景以及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内涵。同时,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民谣、山歌、谚语,展示出逐渐消逝的村庄和传统记忆,以及人们生活和家族观念的变迁。
《西樵人的仪式人生 婚嫁篇》用口述史方式描述天下之西樵这一文化名镇的婚嫁习俗。作为西樵人仪式人生中的一个篇章,西樵镇的婚嫁习俗保留有传统特色以及地域特色。书稿分为概述、口述史、附录三大部分,其中口述史为全书的主体部分 以当今西樵婚嫁习俗的口述史为主体,讲述的也是主流的婚俗仪式,对于其它特殊的婚俗只在概述中略有提及。书稿还配有50多幅与西樵镇婚嫁习俗相关内容的插图照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平实的文字语言来表现西樵镇婚嫁习俗的真实面貌。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董强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居卷)》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一种。《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居卷)》系统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种民居,如黄土高原的陕北窑洞、燕赵平原的四合院、四水归堂的徽州民居、巨大火炕的朝鲜族民居等,有着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期展现中国民居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发展脉络。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基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木偶戏、舞龙舞狮、秧歌、庙会、武术、杂技等二十个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一一介绍,力求表现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展现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二十个文化现象,有关民俗文化的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往往掺杂了许多迷信的成分,但要原汁原味地表现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和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萧梅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东北卷)》主要是对仪式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搜集记录相关的文字及现场口述资料,从仪式音乐的生态环境切入其文化体系,分析研究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元素。本卷东北卷的主题是研究东北地区的萨满音乐文化。
春节是中国民间隆重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收集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400余首,并作了简明的注释。其中部分鲜见于出版物。这些诗词有的生动地描述了节日的环境气氛,有的贴切地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荟萃》由严敬群和章斯予主编。
这本《中华节日》(作者李汉秋、熊静敏、谭绍兵)是“中华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册。《中华节日》包括了哀思与畅怀交织;孟母教子与中华母亲节;孟母教子是懿范;感恩母亲是节俗;爱国情浓,卫生备夏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龙舟竞渡粽子飘香;艾蒲芬芳驱疫迎夏等内容。
本书展示了中国民俗的传承与更新。含古代礼仪的传承、西方时尚的渗入、辛亥革命带来的风俗变革、现代婚丧仪轨的流行、“兴无灭资”,“破旧立新”的后果,新时期,新礼仪风俗等6个篇章。图片丰富多彩,文字简洁明快。全书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图文互证,相得益彰。从图片看社会,从图片看中国,从图片中比较中国百年社会的进步,从图片中比较百年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贫穷与落后,看到今日的发展与进步,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大众读物。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活跃,涉及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中秋节》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中秋节》作者是黄涛。
《节日史话(普及版)》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的作用。《节日史话(普及版)》为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