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本书是一部记录桂林地区各民族节日习俗、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主要展现汉、壮、瑶、苗、侗、回等世居民族,在桂林这片土地上保留的传统民俗和民族文化,既包括桂林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各民族的特色民俗节日。两位作者均为地方民族民俗研究者,他们立足一线采风,以小短文的形式,生动、细致描述了各民族节日里的民俗活动细节、乡土村庄朴实的生活情景以及传达出的民间文化内涵。同时,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民谣、山歌、谚语,展示出逐渐消逝的村庄和传统记忆,以及人们生活和家族观念的变迁。
《西樵人的仪式人生 婚嫁篇》用口述史方式描述天下之西樵这一文化名镇的婚嫁习俗。作为西樵人仪式人生中的一个篇章,西樵镇的婚嫁习俗保留有传统特色以及地域特色。书稿分为概述、口述史、附录三大部分,其中口述史为全书的主体部分 以当今西樵婚嫁习俗的口述史为主体,讲述的也是主流的婚俗仪式,对于其它特殊的婚俗只在概述中略有提及。书稿还配有50多幅与西樵镇婚嫁习俗相关内容的插图照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平实的文字语言来表现西樵镇婚嫁习俗的真实面貌。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董强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居卷)》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一种。《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居卷)》系统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种民居,如黄土高原的陕北窑洞、燕赵平原的四合院、四水归堂的徽州民居、巨大火炕的朝鲜族民居等,有着典型的地域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期展现中国民居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发展脉络。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中国节》一书整理了20个*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本书精选了540幅清末民初以前的珍贵历史图片,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文物图像、画像、壁画、刻像、年画、民间剪纸、装饰图片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民间节日盛典和精彩瞬间,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节日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了解。
基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木偶戏、舞龙舞狮、秧歌、庙会、武术、杂技等二十个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一一介绍,力求表现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展现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二十个文化现象,有关民俗文化的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往往掺杂了许多迷信的成分,但要原汁原味地表现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和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萧梅主编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东北卷)》主要是对仪式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搜集记录相关的文字及现场口述资料,从仪式音乐的生态环境切入其文化体系,分析研究地域性的音乐文化特征及跨地域性元素。本卷东北卷的主题是研究东北地区的萨满音乐文化。
《循环与守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是作者在《中山日报海外版》撰写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全书精选我国传统节日中*代表性、影响*广泛的十个,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各个传统节日的源起和发展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同时兼及各地过节的不同节俗,进而揭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书中配以精选的白描插画,内容上图文并茂,版面上清新素雅,兼具可读性和欣赏性。
为什么会出现“两头春”和“无春年”?你知道偷莱节吗?二月二为什么又叫“龙抬头日”?“春雨似油,春雪似毒”这句谚语代表了什么意思呢?伏天为何要“吃面”?哪个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你知道什么是“公秋”和“坶秋”吗?秋季食疗的“八人禁忌”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不圆月,女小祭灶”?南方和北方在立冬食补上应有哪些差异?“人寒三候”显示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一本书读懂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是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经典读物。
中国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现行的岁时节日早在距今2000年前就已经定型。这些节日不仅为中国广大民众所认同、所享用、所传承,而且在亚洲邻国和世界华人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珍贵遗产。 胡起望,项美珍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主要介绍了喜庆的新年节日、丰收的生产节日、传统的宗教节日等内容。
一说到端午节,谁都会有那么一些难忘的记忆。这是一本以端午节为话题的散文书。本书从趣味的角度入手,其中有史,有情,也有见解的分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集了大量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供读者们欣赏,并从中能找到一些儿时的回忆。 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春节是中国民间隆重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穿越历史时空,走进中国节日,了解民俗风情,体味节日情韵!就让我们一起在刘德斌和杨军主编的《解说中国系列:节日情韵·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来体会中国节日的气氛,慢慢了解中国吧!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