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数以万副的贺兰山岩画,本书记录远古人类和历史时期的放牧、狩猎、祭祀、争战、舞蹈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一些抽象的象形刻画符号,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初始信仰、崇拜情感和记事记录,以及历史时期诸多游牧民族生活的心路历程,可谓见证了百万年的人类文化史和五千年以来的文明史。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文化读本。全书由前言、凡例、目录、词目表、辞典正文、附录、分类词目索引七部分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识及相关词条共计14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以方便读者查阅。随文插图80余幅。附录由敦煌历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编号对照表两部分组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敦煌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宗教辞典》等一批工具书和《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敦煌建筑研究》《中国石窟》《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学》等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郑军、杨海著的《中国历代图案精品摹本(第2版)》精选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品近二百幅,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敦煌、龙门、麦积山的石窟艺术,唐、宋时期的墓室壁画,元代的寺庙壁画,明清的民间版画等,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并有短文介绍其创作背景及艺术成就。本书是大中专院校学生研究、借鉴中国历代图案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者临习古代图案的范本。
本书为“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三国画像》所绘三国人物分汉、魏(附晋)、吴三部分。人物图案描摹传神,线条流畅,刚柔相济,气脉连通。书尾有“顺德冯廉波刻”字样。此书为晚清刻本。
郑军、杨海著的《中国历代图案精品摹本(第2版)》精选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品近二百幅,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敦煌、龙门、麦积山的石窟艺术,唐、宋时期的墓室壁画,元代的寺庙壁画,明清的民间版画等,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并有短文介绍其创作背景及艺术成就。本书是大中专院校学生研究、借鉴中国历代图案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者临习古代图案的范本。
本套书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选择了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石雕艺术)、刘万琪(根雕艺术)、孙家钵(木雕艺术)、田世信(漆雕艺术)、姚永康(瓷雕艺术)、钱步辉(玉雕艺术)、张德峰(景泰蓝艺术)、魏华(陶塑艺术)、李学斌(铁画艺术)等人作为案例,研究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的借鉴与运用,分析了他们的个性化语言特色;下卷选择了著名工艺美术家王侠军(玻璃工艺)、黄宝庆(寿山石雕工艺)、李先海(木雕工艺)、郭海博(铁板浮雕工艺)、杨曦(苏州玉雕工艺)、苏献忠(德化瓷雕工艺)、钞子艺钞子伟(陶塑工艺),尚有脱胎漆器工艺和根雕工艺人选待定,研究他们如何继承传统,突破传统,改变传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从而再造新的传统,把传统的故事接着讲下去。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展示他们在当代艺术这条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本书为“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20世纪岭南雕塑发展史》包括“民国时期之西风东渐(1949年前)”“建国初期之砥砺前行(1949-1966)”“十年之百废待兴(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之推陈出新(1977-2000)”“新世纪之百花齐放(2000年后)”等内容。全面呈现了20世纪岭南雕塑艺术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岭南地区重要雕塑家创作经历与代表性作品,清晰梳理了各个时期岭南雕塑艺术发展脉络,发掘了岭南雕塑艺术风格与创作思想。 全书主题清晰,结构合理,资料详实,叙述层次分明,体现了基于研究进行史实钩沉的努力过程。本书稿图文结合,内容深刻。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其中大吴泥塑作为一项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潮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吴泥塑》一书的编写旨在深入探究这一古老艺术的渊源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期为后人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迪。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将艺术与历史相结合,展现大吴泥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二是在详实介绍大吴泥塑的基础上,对其制作工艺、传承模式以及保护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三是通过对传承人的访谈和作品展示,展现了大吴泥塑艺术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本书为国内版画界泰斗俞启慧先生的著作,主要内容为介绍拓印这种版画技法在当今融汇世界版画优秀成果后新的应用与拓展,同时传达作者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和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全书从“拓印”的概念出发,梳理中国传统“拓印术”(蝉蜕术)的发展流变历程,介绍中国传统“拓印术”的工具材料、艺术技法及艺术代表画像石与画像砖。深度阐释现代拓印版画如何从传统中演变而来,现今的拓印版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艺术技法与以往有何不同。全书图文并茂,技法步骤详细,版画技艺深入浅出。
《雕塑新论》收录著名美术史学者、批评家孙振华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文章30余篇,聚焦于雕塑的边界,涉及雕塑的定义、内涵与外延问题,探索了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媒介、空间等的关系和互动,展示了中国雕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视野。
《20世纪岭南雕塑发展史》包括“民国时期之西风东渐(1949年前)”“建国初期之砥砺前行(1949-1966)”“十年之百废待兴(1966-1976)”“改革开放时期之推陈出新(1977-2000)”“新世纪之百花齐放(2000年后)”等内容。全面呈现了20世纪岭南雕塑艺术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岭南地区重要雕塑家创作经历与代表性作品,清晰梳理了各个时期岭南雕塑艺术发展脉络,发掘了岭南雕塑艺术风格与创作思想。 全书主题清晰,结构合理,资料详实,叙述层次分明,体现了基于研究进行史实钩沉的努力过程。本书稿图文结合,内容深刻。
创作重重,难以上手?这本书,将颠覆你对版画的旧印象!找到任何一个有纹理的表面,将它按压到涂好颜料的板子上,再用白纸将颜色印染过来——完成一幅版画的过程就是如此简单。只需准备一块可重复使用的板子,一只滚筒,一管颜料,你就可以即刻领略版画创作的魅力。作者琼·贝斯将手把手带你了解盖里版画的创作方法,扫除阻碍你动手作画的种种疑虑,并进一步向你讲解超过50个易学易操作的版画技巧,教你利用纸胶带、橡皮筋、瓦楞纸板等身边唾手可得的综合材料,创作出更丰富、更有创意的艺术图案。对于初学者,你可以尽情体验版画创作中的无限可能。对于有经验的艺术家们,书中提供的灵感会引领你不断地去尝试、去应用、去将想法与作品结合。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凝聚着一个美术馆的文化视野、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同时从差异化的展览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变化及我们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焦虑体验,这其实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社会不断转型的缩影,也反映了进入21世纪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身份、生活习惯和价值认同的变化。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启示。
内容简介:此书是从2009年以来开展的专项田野调查“赵记老局”传承七代的一批雕版和许多旧印画样中,精心挑选的180余幅作品大大扩充了“”前,中外人士采集兴镇木版图画的成果。是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多名专家在多次实地考察访问基础上联合执笔,分别从“赵记老局”的旧藏木版画样、画版雕工、世代传承,在关中的长安、渭南、蒲城、富平多地的技艺活动史,以及此前国内外对兴镇木版画收藏情况等方面,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展开调查报告及艺术鉴赏分析。该书创新点在于将田野调查图片、木版图画图案分析和当时当事人采访回忆相结合。图片不再是文字的附属配图,而是作为重要的见证,与历史档案和传承人口述回忆相互参照,既直观真实,又生动深刻地阐述蒲城木版图画的兴衰及现状。借文字向专业读者介绍图片,借图片向普通读者介绍关于蒲城
本书为著名版画家王琦之子王炜追忆20世纪23位版画先驱人物的文集。这23位是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最享誉盛名的版画推动者或版画家:鲁迅、罗清桢、李桦、野夫、胡一川、江丰、力群、陈烟桥、张漾兮、杨可扬、刘岘、赖少其、邵克萍、黄新波、彦涵、黄荣灿、李少言、王琦、古元、沈柔坚、荒烟、牛文和赵延年。作者把记写的这23位版画先驱比作23个人的天空,意指他们虽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每个人的艺术经历却各不相同,由此也撑起了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天空。艺术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天空,在新兴版画的开创性上他们都绽放了各自不同凡响的生命璀璨与光华,他们因对新兴版画的开拓也都书写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的历史之中。 本书是从作者与他们接触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23位版画先驱的记述。这让人们在展读之余由然蒙生了与
本书精选整合了俞建国历年出版的素描石膏座像技法书中的优秀范作。本书系统分解素描石膏座像的基础知识、石膏切面像素描训练、石膏圆面挂像素描训练、石膏座像素描训练等,包含了贝多芬、阿格里巴、小卫、亚历山大、伏尔泰、阿波罗、战神马尔斯、塞内卡、荷马、罗马皇等最常练习的石膏座像。本书强调石膏座像的比例、结构、明暗关系的基本规律及表现手法,并配合步骤图和文字作详实的表述与分析,实用性较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块面体逐渐过渡圆面体。本书画作质量清晰,黑白灰层次分明,图文混排, 8开的开本适合绘画初级入门者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