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 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古代人物版画。《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绘者从汉代至宋1400多年间,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名人,如项羽、苏武、李白、司马迁等,绘成绣像并题诗文。因人物事迹举世无双,故名。此为清初浙派版画的力作,其画风受陈老莲影响,造型生动传神,刻工精美,每帧所配的乐府诗也是朗朗可诵。有书画诗三绝。刻工朱圭(约1644-1717),字上如,别署柱笏堂,吴郡(今江苏苏州)专诸巷人,以木刻画爲业,他技艺高超,能体会作品之神韵,操刀雕刻,铁画银钩,卓荦高雅,不同凡俗。现据清康熙三十三年本影印。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野口勇丰富而传奇的艺术人生,作者从雕塑家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野口勇的思考维度是如何从雕塑家的视角介入建筑园林设计的。具体地从单体雕塑的语言探索发展和对材料的处理谈及野口勇艺术的核心和价值,又选取野口勇一生丰富的经历,描述他如何与诸多大师(建筑师、舞蹈家、画家等等)一起工作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大量实践的作品,适于雕塑、景观、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参考阅读。
碑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古代学者历来十分重视鼎铭、碑刻的收集著录,形成了悠久的金石学传统,涌现出一大批碑铭整理名家和名著。例如宋代欧阳修编《集古录》、赵明诚编《金石录》,清人孙星衍与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昶编《金石萃编》等,皆为典范。长期以来,史家主要看重金石碑铭对历史史料的补充功能,主张以碑铭补经史之不足,与纸本文献相互印证。 该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价值。 其一,呈现了邵武历史碑铭的总体面貌。《集录》对邵武碑铭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收录碑铭356通,并配以187张图片,展现了邵武历史碑铭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存录情况、史料价值。在年代方面,《集录》覆盖了宋、元、明、清等主要历史时期。在类型方面,《集录》覆盖了碑、墓志、钟鼎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列仙酒牌》刊成于咸丰四年(1854),画幅狭长,每页绘一人,以大片留白凸显人物特征,进而展现相关故事内涵,可谓一帜。 《剑侠传》刊于咸丰八年(1858),每传一图,不画背景,简朴鲜明。描绘了一系列中国历史上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侠客形象,深受世人喜爱,被认为是四种《画传》中杰出的一部。后人承其笔意所绘《续剑侠传》,本书亦一并收录。
《李仁清传拓艺术》为河南省文博界著名传拓技师李仁清所拓河南省内重要文物拓片、北京大学特展部分的集合。河南省是文物大省,地面现存文物丰富,传拓重要碑刻的技术以及行为颇有历史,然而在高浮雕的传拓方面一直存在空白。李仁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终于开发出高浮雕技法,通过特殊的技艺,将雕像立体的雕刻转化成平面图形,用色彩浓淡显示浮雕各部位,保存了大量更贴近文物的资料。书内包括著名的嵩山汉代三阙、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林州洪谷寺、巩义宋陵圆雕等雕塑的拓片,拓片资料价值及艺术价值相当大。
本书共六章,主要包括大足石刻艺术中的人间情态、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踪迹、大足石刻造像艺术世俗化的人类学审美指向、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图像学研究及大足石刻观音体态及服饰的人类学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本书旨在通过研究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价值特征,进一步彰显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并由此揭示隐藏在本土化、世俗化、生活化审美现象之后的人类文化意义。
本书以黑龙江版画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主要内容,题材精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作品生动表现了黑龙江大平原、大森林、大油田、大草原、大湖泊、大湿地、大冰雪的壮美风光和我省大庆、垦区、林区、矿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内容包括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经典版画作品,涵盖我省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优秀版画家,创作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全书收录700余幅作品,其中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末期画家晁楣、张祯麒、郝伯义等代表性作品。作品大都构图阔达、对比洗练、刀法道劲、色彩生动,富有张力和节奏,极具形式美感。
本书收录迄今所知山东地区全部北朝佛教刻经。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徕山、邹城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汶上水牛山等21座山上的佛经刻字。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宏伟,堪称中国书法目前一绝。本书对其研究历史、保存现状、石刻内容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学术价值。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由李宏伟,张景峰,魏迎春等编著
邵卉芳著的《画里画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调研》以河南开封市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为研究对象,考察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现实状况,对年画技艺及相关的人和事展开了讨论。关注生活中的木版年画,将木版年画与人(生产者、消费者、张贴者、收藏者、研究者)联系起来。把木版年画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考量,挖掘地方性知识,理解木版年画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作用与意义等。抓住年画这一个案,形成对其贴近生活的研究,考察其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的意义。着重考察田野作业中的人和事,呈现相关人群的生活和情感,把民俗生活骨子里活泼泼的生命气息展现出来,并在民俗志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山西是目前我国金代建筑保存最多的省份,查阅《全辽金文》,可印证山西省的寺观重修重建活动几乎持续于整个金代的过程。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金代,皇家对寺观中的造像活动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无名额的寺观,要求其不得有任何造像活动。一旦有修建及造像活动,必须得到所属州府县衙以及僧道司各分管机构的批准和画押,方可开工或获取资格。另外,寺观庙堂的看护及管理者,也须得到各级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取正式资格。严格的管理及看护制度,为金代寺观的修建、造像的制作及其保护提供了质量的保证。这可能也是我国金代彩塑艺术水平甚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仁清传拓艺术》为河南省文博界著名传拓技师李仁清所拓河南省内重要文物拓片、北京大学特展部分的集合。河南省是文物大省,地面现存文物丰富,传拓重要碑刻的技术以及行为颇有历史,然而在高浮雕的传拓方面一直存在空白。李仁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终于开发出高浮雕技法,通过特殊的技艺,将雕像立体的雕刻转化成平面图形,用色彩浓淡显示浮雕各部位,保存了大量更贴近文物的资料。书内包括著名的嵩山汉代三阙、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林州洪谷寺、巩义宋陵圆雕等雕塑的拓片,拓片资料价值及艺术价值相当大。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该手稿是傅雷因儿子屡屡提及艺术方面的希腊精神(Hellenism),特意抄出丹纳《艺术哲学》中第四编《希腊的雕塑》译稿六万余字,字字句句都渗透着深挚的父爱。手稿的仿真再版,既可以为各界爱好者、仰慕者提供一睹傅雷手迹真容的机会,又为研究者提供真切体味傅雷学术趣味的珍贵资料,相信本书的出版,定能收到各界读者的欢迎。以通俗浅近和流畅文字,解读国图珍藏古籍善本文献,以及流传过程与其中的精彩文化故事,直接拍摄原书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
这部作品创作于56年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冯骥才先生著作目前的“处女作”。珍贵手稿抢先发售公开出版。身为文学大家的冯骥才先生,曾一度放下文学创作,一心一意地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冯先生萌发抢救文化遗产的想法,就是从《天津砖刻艺术》这小小的书稿开始的。当年冯先生对津门地域的文化十分痴迷,包括老城内外街头房屋建筑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的砖雕。不过,当时这些砖雕在世人眼里已是昔日的弃物,不被爱惜;其它一些地方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境遇也是这样。于是冯先生想做一件事,将天津主要的地方民间美术做全面的调查、收集、研究,再编辑出版。因时代风浪的冲击,这部书稿被尘封搁置至今。
《景观雕塑》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实践教学系列教程”中的一种。全书共有四章:景观雕塑概述、景观雕塑创作实践、景观雕塑案例分析及课程架构。 景观雕塑属于雕塑艺术的一种,主要使用于园林景观或城市景观等户外景观场所。本书从手中的模型塑造入手,将把握形体、空间造型等雕塑要素的能力扩展到景观设计中,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于“环境意识化”,以创造、顺应、整合视野中各种造型要素来展开造型设计。并以开放的观念、亲和的设计,将驾驭雕塑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转换为景观艺术特殊的方式。本书把雕塑关于形体、空间的实验成果与新材料、新观念结合起来,将造型由规划中的视点拓展成整个景观视野。使雕塑成为可以游历的造型场景本身,一个景观的总体。本书重点在景观雕塑的创作实践和名家及学生作品案例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