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穿过巴瓦的花园》由金秋野著
本书对20世纪百年中国版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阐述,对不同历史时期版画的思潮、观念、各版画群体流派、各版种的主要画家及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论述,总结版画的发展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力图突破以往编年体的连缀史料而无判断、缺少规律探讨与学术深刻性等弊端,同时也避免新时期以来有的史书抛开史学原则、随意点评而缺少严谨科学态度等问题。该书采取史、论、评结合的方法,以事实叙述为主线,论从史出,评寓于史,从史实描述与画家作品的评析中得出结论,从而揭示各时期版画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另外,本书区别于其他绘画史书而独具特色,注重切入版画艺术本体(版画制作性强),对媒材技艺依赖性强,所以既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主题内容,又从本体的角度具体到黑白、刀法等元素分析其形式风格,全面反应20世纪整个时代的精神风
本书收录迄今所知山东地区全部北朝佛教刻经。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徕山、邹城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汶上水牛山等21座山上的佛经刻字。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宏伟,堪称中国书法目前一绝。本书对其研究历史、保存现状、石刻内容等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学术价值。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群体具有独特的学术品质和艺术成就。本次年度展有杨剑平、张海平、刘建华、宋海冬、王建国、邱加、夏阳、蒋进军、肖敏、高珊、蒋铁骊、罗小平、周加政、高捷、田合法、郭志鹏、于吉、刘敏、周天应等二十四位艺术家参展,还将邀请美院就读的二十余位研究生对本次参展的全部艺术家进行访谈与交流。李晓峰主编的《拾年(精)》汇编参展艺术家的很好作品和访谈记录,全面地反映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家的教育、创作成果和艺术风貌。
徽州砖雕装饰运用的重点在房屋大门的门罩。门罩精美者多以一色的清水砖来打造墙面,所有制作与用料都很考究。专门烧制的青砖经刨、磨加工为细匀的清水砖,用来上下分层、叠砖对缝砌筑墙面部分,使横竖缝隙交错,格式如韵律般和谐,工艺已臻完美。这种“嵌缝砌合法”工艺相当讲究,也很费工,在当时堪称摆阔。砖雕门罩通常选择手艺娴熟的泥水匠、雕花匠共同起建,或做成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大开八字墙的牌坊式门楼,或做成醒目端庄、玲珑别致的各种样式的门楣式门罩。总之,徽州砖雕门罩造型优美,形制多样,雕刻精美,风格典雅,保存完好,数量也不少。徽州明清民间建筑群俨然一座砖雕荟萃的艺术宝库,砖雕门罩就是这艺术宝库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和艺术内涵,因此成为本册砖雕艺术作品图片的重点,也是文字叙述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铸魂)(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二册,全书分为四个篇章,详细记录了新中国成立早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和创作的风貌,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雕塑系在教学与创作上大胆改革创新,涌现了许多引领全国美术思潮的作品,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沈文强、潘锡柔、杨奇瑞及相关重要展览的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2013年中国当代版画新人新作展是一个注重学术性、探索性、包容性的展览,本次展览从全国40岁以下的众多版画新人中选20位年轻版画家,从艺术水准与版种风格取向方面具有代表性,他们或在媒材技艺上悉心实验、探索,这是本次新人新作展的独特之处。本书稿是本次展览的作品汇集,内容有作品展示、创作手稿及评论性文章,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散点式的社会记录;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景,也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英雄人物,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记录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作品全部以最本真、最深刻的黑白影调呈现。另外,作品没有主观的文字解读,只标注了地理位置和拍摄时间,力求让影像说话;也没有做改变视觉元素的裁切,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坚守纪实摄影的真实底线。
本书将新疆龟兹石窟造像艺术作为研究的材料,揭示出新疆古龟兹造像与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文化的关联。在相互往来交流影响中,中原文化艺术沿河西走廊抵达龟兹,对龟兹造像的汉化产生了影响。本书所讨论的作品,主要收藏在新疆龟兹研究院、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和法国吉美美术馆。本书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包含《龟兹作为古代中外佛教泥塑相互影响的枢纽初探》《众生万象:龟兹造像中的婆罗门形象》等重要文章。
《山东省博物馆藏年画珍品》内容简介:我国民间年画产地分布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它们以各自独有的风貌展现着特色。其中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河北武强、四川绵竹,声名尤为显赫。山东以潍坊杨家埠、阳谷张秋镇、高密为中心,形成了30多个县市年画产地。这三地的年画,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中国民间木版画在20世纪的美术目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予以关注,其中一个优选的原因是传统的木版画遭受到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在美术领域几乎构成了一个新的版画范畴。鲁迅先生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新兴木刻运动”,在介绍西方版画作品时指出,这是“木刻回娘家”,表明中国才是世界木刻画的发源地。张道一先生集几乎一生的收集研究,于耄耋之龄撰成《中国民间木版画集成》一书,是为我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历史长河——一千二百年”,下卷为“全面分类——一千二百例”。该书第一次全面刊布了1200年以来中国先民们所创造的120多种木版画,收图总计1317幅,包括大量散见或稀见的木版画种。本书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全面细致的编纂分类方式,对于中国民间木版画全方位观照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