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日课是一套关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通识类读物,全面介绍有关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可爱的手绘图画,以及真实清晰的壁画临摹,讲述了354个不可思议的敦煌艺术小故事。让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地理、艺术、军事、建筑、风俗、神兽、植物、纹样、飞天、乐舞(含乐器)、壁画、颜色、日常与运动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题为万物有灵,细致地讲解敦煌壁画、雕塑等艺术中的各种元素;第二册主题为众神召唤,讲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形象和敦煌艺术的创作过程;第三册则从丝路文明的角度,讲述敦煌的前世今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国美之路大典”系列是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建校以来到2016年重要的建筑类历史文献、先贤名师论文选编。全书文字约35万(不含图片),图片约220幅。 杨奇瑞主编的《国美之路大典(雕塑与公共艺术卷雕塑中国开渠)(精)》是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卷的第一册,全书分为五个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从初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壮大的许多历史节点的重要事件,全书以雕塑系名师李金发、刘开渠等历史文献和作品图片等勾连起这段辉煌的教育史。书中许多珍贵图像资料为首次面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近代美术史料读本。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散点式的社会记录;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景,也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英雄人物,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记录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作品全部以最本真、最深刻的黑白影调呈现。另外,作品没有主观的文字解读,只标注了地理位置和拍摄时间,力求让影像说话;也没有做改变视觉元素的裁切,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坚守纪实摄影的真实底线。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散点式的社会记录;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景,也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英雄人物,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记录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作品全部以最本真、最深刻的黑白影调呈现。另外,作品没有主观的文字解读,只标注了地理位置和拍摄时间,力求让影像说话;也没有做改变视觉元素的裁切,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坚守纪实摄影的真实底线。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散点式的社会记录;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景,也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英雄人物,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记录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作品全部以最本真、最深刻的黑白影调呈现。另外,作品没有主观的文字解读,只标注了地理位置和拍摄时间,力求让影像说话;也没有做改变视觉元素的裁切,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坚守纪实摄影的真实底线。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散点式的社会记录;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景,也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英雄人物,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记录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作品全部以最本真、最深刻的黑白影调呈现。另外,作品没有主观的文字解读,只标注了地理位置和拍摄时间,力求让影像说话;也没有做改变视觉元素的裁切,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坚守纪实摄影的真实底线。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本书收录的作品,是散点式的社会记录;画面中没有宏大的场景,也没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和英雄人物,都是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记录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作品全部以最本真、最深刻的黑白影调呈现。另外,作品没有主观的文字解读,只标注了地理位置和拍摄时间,力求让影像说话;也没有做改变视觉元素的裁切,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坚守纪实摄影的真实底线。
《国色·九歌:汉文、英文》由王昆峰著
2020年,96岁的黄永玉版画全集终于面世,他说,“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而他刀底下所刻的,正是他生命里所有的。这本《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经黄永玉亲自筛选,收入400余幅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黄永玉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不仅是其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促进更多学者的研究,使这批国家文化艺术瑰宝的熠熠光辉得以永续。
2020年,96岁的黄永玉版画全集终于面世,他说,“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而他刀底下所刻的,正是他生命里所有的。这本《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经黄永玉亲自筛选,收入400余幅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黄永玉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不仅是其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促进更多学者的研究,使这批国家文化艺术瑰宝的熠熠光辉得以永续。
2020年,96岁的黄永玉版画全集终于面世,他说,“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而他刀底下所刻的,正是他生命里所有的。这本《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经黄永玉亲自筛选,收入400余幅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黄永玉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不仅是其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促进更多学者的研究,使这批国家文化艺术瑰宝的熠熠光辉得以永续。
2020年,96岁的黄永玉版画全集终于面世,他说,“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这些木刻板子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而他刀底下所刻的,正是他生命里所有的。这本《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经黄永玉亲自筛选,收入400余幅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对黄永玉版画艺术的创作历程回顾梳理与风格演变分析总结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不仅是其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促进更多学者的研究,使这批国家文化艺术瑰宝的熠熠光辉得以永续。
本书是杭州飞来峰现存摩崖石刻近期新的系统性、集理性成果。杭州飞来峰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全山330余处造像记及摩崖题刻,如唐源少良等题名、唐卢元辅诗刻、宋贾似道等龙泓洞题名、元永福大师造像记等,前后历经千年,是江南一带摩崖题刻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编者用近 5年的时间对飞来峰摩崖题刻进行深入调查,以近400张图片,全面反映了飞来峰摩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对石刻文字进行了释读,对其内容、涉及人物生平、时代背景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综合研究,是目前为止对飞来峰摩崖石刻最全面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