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230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仅存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A Complete Study of Textiles from Dunhuang is one of the keypublication projects of China’s Eleventh Five Year Plan. It hasbeen initiated and sponsored by Donghua University, and includescollaboration with the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the BritishMuseum,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the British Library, theMusée Guimet,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the StateHermitage Museu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the DunhuangAcademy and the Lushun Museum etc. The aim is to produce a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tudy of all the known silktextiles from the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This is a multi-volumepublication project, with each volume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location. The first volume in the series covers the Dunhuangtextiles in the UK.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汉服归来 定价 88.0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开本 16 作者 杨娜 等 著 页数 380 ISBN编码 9787300230207 内容介绍 进入□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具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具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具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式的著作,作者创立并运用敦煌本土文化论和石窟诸史等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敦煌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及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可以说,玉就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本草光阴2025中医药文化日历》以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以光阴为轴,以中医药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文化、中医常识、中医名言、博物馆里的中医、养生药膳与茶饮、节气养生知识、儿童流感预防与中医特色疗法、不同体质人群养生与防护等,配以丰富的数字资源。日历图文精美,纸数融合,向读者展示了本草经典智慧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同时,配以春联、扑克牌等周边产品,丰富节日文化氛围,提升读者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式的著作,作者创立并运用敦煌本土文化论和石窟诸史等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敦煌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