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很多人来说熟悉又陌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生姜、小茴香、花椒、桂皮、紫苏、薄荷等都是中药,中医诊所体验的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都是中医疗法,图书馆和互联网还有海量的中医药学文献资料 然而,中医治疗疾病的机理究竟是什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在哪里?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这些问题又是大家陌生的。 作者运用多年教学、科研、临床实践,对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理论精髓、关键技术等做深入浅出地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趣味盎然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进神秘神奇的中医药世界。
本书是一本围绕草木题材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草木有名、草木有咏、草木有书、草木有绘、草木有用。草木有名主要围绕草木的名称、正名、异名展开。草木有咏则围绕诗词、明清小品文以及近代作家笔下对于草木的描述、研究展开,赋予作者自身的体会。草木有书则对历代本草、草木著述及今人著述等进行研究。草木有绘则对历代的草木插画进行研究、评述,包括敦煌壁画中的植物、花鸟画中的草木、草木画谱以及本草著作插图等。草木有用则作者从药用功效、哲学等角度进行阐述,颇有新意。本书可供广大草木爱好者参考阅读。
《穴位——中医教你认识自己》起源于中国的依循穴位原理针灸医学,目前已经传播到世界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针灸以及穴位非常喜欢,同时也特别好奇。该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增加世人对针灸术的了解,使中医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穴位——中医教你认识自己》以中国传统医学特有的“穴位”学说,配以丰富的精美图片,引导读者进行简便的健身锻炼,同时普及中医健康知识。
宋金元时期是伤寒学发展的*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伤寒著述从多个角度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归纳与解读。本书考察了目前存世的二十四种宋金元伤寒医书的作者生平、成书时间,对比了各个版本间的变化,归纳了每部医书现存版本的刻印特征,梳理出每种医书的版本源流关系,并对其版本优劣做出了判断。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刻动机、地域特征、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总结,揭示出宋金元伤寒医书在不同时期刊刻的不同时代特色,对明代藩府与地方官员的医书刊刻、清代著名藏书家的刊刻理念、《四库全书》不同阁本间的差异等问题也做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中国医药》以文化的视角入手介绍中国医药,分为六章,分别从中医重要文献、名医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关于中医的基本知识。《中国医药》内容涵盖了中国医药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草药、中医诊治手法、中医名家和中医养生六个层面。全稿在展示中医基本面貌的同时,选取富有意味的事例作为铺垫,能够不时关注到文化层面,上升到哲学高度,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
正所谓: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 调息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共同奉行的修养方法。由于各家对调息的实践体悟和认知角度不同,因而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本书从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五个维度,探究各家调息的历史沿革,揭示各家调息的基本特点,阐释各家调息的内在目的,辨析各家调息的异同,即对中国传统调息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以此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方法和理论体系。
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中药学经典著作,从业资深专家深入解读,为你提供全方位中药学指导,古本译文对照,精美手绘彩图,更实用,更好看。 1.文白对照,通俗易懂内容依据清代顾观光的辑本,同时参考多方资料,专家执手重磅打造,力求原汁原味。 2.图文双解,辅助阅读全面汇总中草药详细图文资料,便于查找,收录大量手绘中草药彩图,再铸经典。 3.对症下药,实用安全深入探讨中药理论精髓,四气五味,对症配方、用法、功效一目了然。
本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医学知识及身体建构,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政治、社会与性别意义。中国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悠久文明,认识生命,想象身体,辩证知识的入口。本书呈现中国医学传统极其多元复杂的面貌,不同的课题之间的关联,尤其引人入胜。 本书内容是作者在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课程讲座整理、修订而来。所授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录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