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爱新觉罗 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首先要讨论古代中国的天下观,看看中国是如何理解自身在世界的位置。 接着来认识古代的婚礼和丧礼,要通过它看看古代中国的家族生活与伦理,孔子和儒家又是怎样从这种伦理基础上,拓展并形成政治学说。 还要介绍佛教的传入,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并从观音信仰和禅宗学说,看到佛教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当然还要认识一下道家与本土的道教,在讨论道家的人生态度与生命观念之外,也介绍道教追求永生和幸福的知识。 本书也关注古代中国民众的知识、行为和信仰,并讨论深刻反映古代中国思维的 知识。由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延续性相当强,因此,我们也希望读者通过古代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世界。
《清明上河图》是宋画中 代表性的风俗画,是宋代市井生活的复刻版。徐徐展开画面,稀疏的草木、喧闹的街市、熙攘的人群、繁忙的汴河,细细品味,能从中窥探到宋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态势,宋人的市井生活,鲜活而真实。那些历史书上曾经闻达天下的名人们,似乎也因《清明上河图》中的某景、某物,生动丰满起来;那些讲述宋朝故事的电视热剧中的场景,似乎也因有了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 加具象且清晰。大宋王朝曾经的繁华与落寞、兴盛与衰败,以及大背景下个体人物的悲欢离合似乎都藏在这幅画中。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 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 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为创设一种“精英政治”的考选方法,宋代初期改革了科举制度,发展了政府学校。其结果是考生数目急剧增加,考试竞争随之益趋激烈。为通过“棘闱”,作弊和行贿流行,同时专门为 官员的亲戚所设的简易考试(别试和牒试)也应运而生。然而,科举性质的不公并未阻碍一些因考试而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有鉴于此,本书着重论述了作为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士人阶层的出现,以及有其独特的规范、象征和经验的考试文化。宋代考试和学校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奠定了明清科举文化与学校、书院的基础,而且传入西方后,为启蒙哲学家们重塑西方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与借鉴模式。
《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修订版)》旨在揭示“进步论”(或社会进化论)是以物质指标判定一个社会的先进与落后,尤其内涵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主义,造成了国人心中深重的文化自卑感,严重阻碍了中国在文化上的自信和自强。“进步论”只注重在时间直线上的先进与落后,表现为一种“时间崇拜”(时代崇拜),无视空间意义上人类文化的多样差异。《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修订版)》引用莱维―斯特劳斯“文化多样性”和亨廷顿“文化个性”的观点,批判“世界文明”(文化大同)的说法。作者吁请国人坚持中国的文化精神或“文化个性”,为中国文化正名。
本书准确地描述了古代贯穿人一生的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童礼、拜师礼、成人礼、婚礼、相见礼、饮食礼、日常礼仪、祝寿礼、丧礼、葬礼、祭礼等,希望读者能看到鲜活的、与每个人生命延展密切相关的传统礼仪。传统礼仪不单纯是外在的约束和规定,而是根本于人心。
本书以唐宋之间 和南方祀神风俗的互动为主轴,从两个层面说明南方力量崛起后,庶民的祠祀文化成为统治阶层政治操作的重要凭借。 个层面的变化是 大幅涉入基层祠祀。唐代以地方官府的祠祀惯习维系 与祠祀之间的关系,这一做法于唐宋之际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方面,国家开始以大量赐封手段与各地祠祀建立直接联系。唐末五代南方王国通过封赐。援神为用,以图自立,确立了此一封神传统。到了北宋中期南方官僚集团崛起后,此一地域传统牵引朝廷改采大量封赐的措施。另一方面,南方地位大幅提升后,宋廷基于正面处理南方祀神风俗的经验,开始建立地方祠祀的具体规范。 第二个层面的变化是宋代以后朝廷和士大夫开始借重祠祀在地方传播政治意识的形态。经过上述变化的洗礼,宋代统治阶层开始重视祠祀的教化作用,他们以大量的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