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而细腻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别具一格的衣食住行以及深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俗等内容。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展现着中式庸常之美,热气腾腾中透着温馨与可爱,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也凝聚着祖辈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希望这些蕴含时间韵味、历经岁月洗礼的凡尘诗篇,能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引领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共同欣赏这穿越千年却依旧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之美,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琅邪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鼎盛于魏晋时期,东晋初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近2000年间,琅邪王氏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无数权贵与文人名士。 琅邪王氏家族绵延千年,成为簪缨世家的原因是什么? 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家族文化是琅邪王氏在政治上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文化上能引领时代风潮的的重要基础,并指出琅邪王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态势、施政方针、哲学思潮、文学发展、书法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本书还叙述了琅邪王氏家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流变,充分呈现了其文化世家的多个侧面,由琅邪王氏的文化发展亦可窥见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 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本书系经学与文明研究丛书之首册,也是作者杨国荣对于经典和经学的最新思考。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作者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思经学与经典,为中国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典范。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提出了传统经学应走向现代形态的独见,剖析经学与经典的深层次问题,为经学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编立足文本,对《诗经》、《荀子》、三礼、《易传》、《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出了具有现代理论意蕴的诠释,对于经学中的礼学研究如何走向现代学术形态,也给出了具体案例;下编回顾中国经学,将 仁 礼 置于儒学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学经典与儒学的哲学意蕴。
本书精选《中华遗产》杂志近十年来的卷首语,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其中, 寻史 依循中国历史脉络,揭示庞杂背景之下的细部; 问道 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 格物 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 闻见 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出身边的中国故事。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主要著作,《论语》并未把孔子的言论全部收入。没有被收入的孔子言论,相当一部分散落在春秋及秦汉时期的各家典籍中。本书以现代视角和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了《论语》之外的孔子言论,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加以注译和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必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全书共分十六篇,包括爱亲*、少成第二、大节第三、明德第四、中庸第五、良史第六、至礼第七、读易第八、惟学第九、取人第十、儒行第十一、春秋第十二、刑教第十三、颜回第十四、遂行第十五、问政第十六。
《墨子》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 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泱泱五千余载华夏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家风文化,孕育了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优良传统。本书从渊源有自、家国同构、治家有方、言传身教、父严子贤、母懿垂范、孝悌传家、齐风鲁韵、红色家书等方面,精选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先贤典故、名人事迹,运用生动的事例,讲述家风故事,弘扬家风文化。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思接千载、鉴往知来,在中华优秀家风故事的熏陶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涵养时代新风。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力的渊源,是政治体系赖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书即通过对中国古代礼法仪式、制度与价值体系的深入解读与阐释,追根溯源地论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力建构的合法性。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两种令人瞩目的现象:一是重情思潮的涌动,一是礼学复兴之蔚起。这两种现象看似互不相关,然而,礼因情而生,情藉礼而显,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共同推动着明清之际的礼学转向和发展,并使得这一时期的礼学研究呈现出其独有的时代特征。本书正是以此为中心,从对情和礼关系的历史考察入手,立足于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重情思潮在明末清初社会思想和民众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从思想契机和社会根源两个方面展现出这一时期礼学复兴的可能与必然,揭示出明清之际礼学复兴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情思潮和礼学复兴两种现象的演进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述明末清初学者们在重情原则下从起源、本质、功能、发展等方面对礼的理论建构、在治礼中所坚持的缘情崇古的礼经诠释方法以及在礼秩重建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在本书中,许纪霖先生通过与众位学者的谈话,分多个层次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进行了探讨:我们要如何名对自己? 找到面对死亡、信仰和文化环境的方法。 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如何看待世界的发展趋势? 新天下主义、国问题。 如何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力求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找到重建自己内心的方法。
距今六七千年至三四千年问,北温带几大流域先后出现一批独立创制文字和金属工具的人群。从此,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时代,跨入文明的门槛。 地球上诸文明民族创造的文化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其中在黄河一长江流域崛起的中国文化,于坎坷跌宕中绵延生发,成为不曾中辍的“连续性文化”之典范。 读者诸君打开的《江河万古流》,便是一本展示中国文化宏阔景象的读物,它将以文图互映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中国文化史的长河……
本书分为三编,*编为绪论,分为三章 中国之史籍 史体 纪传体史 ,第二编为本论,分为二十五章,论述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等二十五部史书,第三编为结论。通过本书,可以对中国史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汉英版《文化中国》丛书是为海外读者精选精编精译的一套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意在为海外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这些图书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帮助世界英文读者认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风俗以及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等。本册介绍的是中国字文化。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部分为《孔丛子训读》,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通读《孔丛子》,熟悉《孔丛子》的文本和结构,并对一些相关文化常识和疑难文字作出简单地注释。校勘和注释尽可能吸收古今学者关于该书的研究成果,希望为读者奉上一个更加通顺和准确的整理本。第二部分讨论《孔丛子》中的《尚书》学专题,其中不乏一些聚讼千古的公案。在《论语》等受认可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关于孔子论《书》的文献少之又少,《孔丛子》中孔子论《书》材料之丰富,为人所知已逾千年。但因种种原因,以《孔丛子》中《尚书》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可谓凤毛菱角。本书对一些专题的讨论可能会沿着某一问题进入与《孔丛子》或者《尚书》完全无关的领域,望能引发读者探索相关问题的兴趣。
《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所收之《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原著或为梁先生的授课笔记、或为讲义、或应《清华周刊》之邀而作,对中国文化要籍的研读分别教以方法、授以门径,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文化典籍的深深眷顾及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据1936年中华书局版《饮冰室专集》之卷一百四、六十九、七十一、七十二改新式标点、横排简体,校正文字重新出版:虽有当代学者著文指出其中对个别年代及事件的表述有不够精审之处,并据后世考古发现对其中个别结论予以更正。但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对于中国文化要籍的研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荆楚文库:楚国礼仪制度研究》是按照传统礼学的方法,将楚地礼制分门别类进行考察,而不是笼统视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将楚人的礼制行为与中原地区进行对比。在复原楚人的礼制活动时,格外重视出土文献和考古实物的礼制信息。在考察楚人礼制活动时,作者将时间界限稍微放宽。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军礼、燕飨礼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