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原型为北京大学全校本科学生通选课,适合于非历史专业本科学生选修。《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主要内容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本课程还适当介绍世界上其他相关文明的某些方面,以图通过对照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明的特征。
作为驻外记者,埃里克 韦纳多年来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撰写讲述人们不幸生活的报道。他注意到,生活在极不稳定的国家的不幸福的人的故事虽然动人心弦、激发悲悯,却也令人陷入失望。于是,他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寻找世界上幸福的地方。他探访了十个国家,依次是:荷兰,瑞士,不丹,卡塔尔,冰岛,摩尔多瓦,泰国,英国,印度,美国。在旅程的后,对于幸福,他有了与出发时全然不同的认识。
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科伦坡出发,穿越不同的时空,展示了关于这片土地的迷思。每个城市都有昔日殖民地的幽灵,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文化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遗产,而古都阿努拉德普勒和康提展示着古老文明往日的辉煌。 夜叉女王的后裔 维达人力图在现代社会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圣地卡塔拉伽马把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聚在一起,仿佛他们不曾有过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当他循着大象的道路,与朝圣者并肩前行时,他正在触及这个国家的灵魂 斯里兰卡正在努力从创伤中解脱出来,并展现它的活力与风采。
什么是人的欲望?欲望源于 浪漫 的本能,还是与他人欲望的攀比?通过对《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的分析,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欲望模式的 同构性 主体的欲望无法自发生成,主体始终摹仿着第三者的欲望。这个第三者可以置身小说行动之外,如堂吉诃德幻想中的骑士爱情,或诱导包法利夫人的浪漫小说;亦可内化于小说行动之中,如斯丹达尔和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他们的欲望对象本身也是小说的人物之一。在主体和他的第三者之间,混杂着羡慕、嫉恨与竞争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基拉尔的欲望理论及其附属概念 攀附 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心理学所证实,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并得到公认的人类心理学模型。 本书集中于对塞万提斯、斯丹达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五
2008年,英国旅行作家吉姆雷特从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出发,开始历时三个月的南美洲海岸之旅。在这里,他见到了伏尔泰《老实人》中桃花源般的黄金国、诺奖得主V.S.奈保尔《重访加勒比》中充满乡愁的中途航道,见到了300多年殖民史形成的奴隶市场与甘蔗园、100多年流放地历史遗留的救赎群岛与转运营,也见到了充满法国风情的卡宴区、探索浩瀚星空的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在圭亚那地区,魅惑人心的古老传说与冰冷残酷的历史真实、古老遗存与现代文明奇异地和谐共生。对吉姆雷特来说,这是一场探索未知的丛林冒险,更是一场发现过往的历史之旅。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三种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册,系统阐述日本美学的概念和发展渊源。 《幽玄》 幽玄 *初用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在平安时代后的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它逐渐将美的感性深化为精神内在,并产生了 幽玄 的审美意识。因此,日本的美,不会一览无余。大西克礼将 幽玄 总结为:收敛、隐蔽审美对象、微暗且朦胧、寂寥、深远而深刻、超自然性、飘忽不定、不可言说的情趣。而在 幽玄 的世界,以上关键词往往不独立显现,是相互融合的。 《物哀》 物哀 一词*早的来源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 物哀 ,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 在于物哀 。本居所指的 哀 ,
《古埃及死者之书》汇编了法术与圣歌,埃及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死后使用它,好为那通向永恒的旅途储备知识和力量。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岁月中,这些咒语出现在纸莎草书卷上、木乃伊的裹布上以及棺材和护身符上。那些*完好的手稿有着彩绘的美丽插图,描画着埃及人想象中那死后世界的风光,神祇和妖魔,以及死者将会遭遇到的挑战与必须通过的难关。其中包括了那决定性的 称量心脏仪式 死者是进入诸神的乐园,还是堕入可怖的 吞噬者 之口,全看这*终的裁决。 作为相关展览的补充,这是三十年来这个课题上*全面的图书,很多大英博物馆的死者之书珍藏以彩图的形式出现在印刷品之中。借住学者之笔,详细的拍摄和讲解那些文物与咒语和古代图画的关系,穿越古埃及人来世的旅途,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他们的信仰,揭示出人类面对死后世界的恐惧,以
几千年来,她一直被视为绝对的美与毁灭的化身。在那个女人通常被剔出历史的年代,她却被写进了史册。她就是特洛伊的海伦。 海伦在西方文化中有无数形象:少女、王后、祭司、暗娼、鬼魅、精灵,甚至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量。她在史前因美丽和力量而受到崇拜,在伊丽莎白时代被咒骂为妓女和灾祸,到现代又被指认为复活节彩蛋、圣诞树精灵的源头甚至雅利安人至上论的帮凶。这些形象几乎全是男性欲望的投射,那么真实的海伦究竟在哪里? 历史学家贝塔妮 休斯花费数年跨越希腊、北非和小亚细亚各地,试图还原海伦的一生:一位来自西方史前时代的公主,生活在迈锡尼、赫梯、埃及等伟大文明争霸的世界,掌握与神沟通的渠道。她吸引全希腊的英雄参加比武招亲,婚后拥有无比的财富和权力,却又与特洛伊王子私奔。残酷的十年战争不久后便爆发。后来
德国著名古典学学者保罗 赫尔曼以其博大宏深的研究,采撷冰岛、挪威、瑞典的民间传说习俗,深入探讨《诗体埃达》、《伊林格传奇》、冰岛的《史前传说》等传统文献,加上考古学和字源学的佐证与推敲,构筑成一部翔实完备的北欧神话总论。 斯堪的纳维亚传奇里的诸神一一跃然纸上:阿萨神族、女武神、沃坦和奥丁、弗蕾亚和弗丽嘉、天空之神提乌斯和提尔、巴德尔、索尔和洛基。北欧神话属于泛灵论信仰,除了诸神之外,大自然森罗万象当中也莫不充满神灵:山川水泽里的精灵、妖精、侏儒、巨人。北欧民族也盛行祖先崇拜以及灵魂不灭的信仰,于是也有种种守护神和家神、亡魂和梦魔的传说。关于他们的种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是童话、戏剧、奇幻文学、歌剧源泉不竭的灵感原型。
《战士的餐桌》以二战时期的战地饮食为主题,从大量史料中遴选了数十个与食物有关的小故事,展现了在不同环境下各国军人以及平民在前线和后方的饮食生活,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特色饮食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英国海军为何在数百年间坚持配给烈酒?美国大兵为什么如此厌恶斯帕姆午餐肉?德国军队的代用咖啡真的那么难喝吗?在苏联 125克黑面包 和 100克人民委员伏特加 意味着什么?日本海军在发动珍珠港偷袭前为飞行员提供了何种特殊食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踏上黄泉时又吃了怎样的断头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本书融军事历史、饮食文化、人文情怀于一体,通过餐桌看战争,透过食物聊历史,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别样的感官享受和历史感悟。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 本是皇家家徽, 刀 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 菊 与 刀 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 耻感文化 ,认为它与西方的 罪感文化 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本书自1946 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除了悉心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作者也详细地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穿插其中,希望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展示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作者在历史、考古领域扎实的知识背景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文笔朴实而充满温度,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人文思考。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其地东有鸭川,西有山阴道,南有巨椋池,北有船冈山,是一块 四神相应 的福地。这就是今日的京都。 这座仿照中国古都建成的城市初被称为 平安京 ,从规划时就被致力打造成为日本的 千年之都 ,平安宫与罗城门、东寺与西寺、金阁与银阁 共同构成华丽舞台,《源氏物语》《平家物语》在此上演,能乐、狂言在此孕育成型。 建都至今一千二百余年的京都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经历无数灾难与兵燹的古都如何浴火重生?孕育于其中的市民文化如何改变甚至主宰了城市的命运?这座城市见证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兴衰更迭,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悲欢离合,京都人的智慧与力量,也在古都的一次次新生中显露无遗。
本书共5卷18章,详细记述了从庆长至宽永时期,浮世绘各个流派的发展史略,介绍了知名画师的生平、代表作,兵作了简要评述。作者用通俗凝练的语言介绍日本浮世绘历史及知名作品,不仅注重对各个流派来龙去脉的记述,而且涉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歌舞伎、茶社、戏院等各行业的品味、爱好、生活乐趣,鲜活而生动地再现了江户时期日本的风土人情。 全书内含彩色版画170幅,正文还穿插有多张精巧玲珑的小幅黑白画作,图文并茂,是了解日本浮世绘的藏品。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蕞大的困难和蕞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qie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 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
辛加尔教授的两卷本《印度与世界文明》,特点是内容广博、时空跨度很大。作者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综合了近代以来西方和东方学者从科学、哲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对印度文化与东亚文化、东南亚文化、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世纪及近代欧洲文化等主要文化中心相互交往和影响方面所做研究的主要成果,清晰地展现了印度思想、文化在现代、当代与世界、特别是西方的交往与碰撞以及在碰撞中产生的作用。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印度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其在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香水之于人类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环绕我们,诉说个性,唤醒回忆,展示品位,让我们联想到某些品牌的尊贵之名。优雅背后,每一缕香气都有来处,栽种、深耕、摘集、采脂、采伐、萃取、蒸馏 采香者不畏变幻的气候、贫瘠的土地、波动的经济状况与政局日夜辛苦劳作,为调香师的调香盘呈上丰富而有层次感的天然原料,激发他们卓越的创作灵感。 本书作者罗克作为全球最大香料制造企业的采购部总监,频繁穿梭于调香师与采香者之间,为彼此需要却又完全割裂的双方搭建起一座信任的桥梁,为前者提供独特与优质的原材料,为后者确保长期而稳定的采购需求。他带领我们跟随他的足迹,近距离观察香水在装瓶之前所经历的重重困难与奇闻逸事,呼吁我们珍视采香者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保护大自然并非永不枯竭的馈赠。
本书是一本讲述京都真实像的轻学术文化类读物。内容包含京都都城格局的奠定与演变、佛教对京都文化的影响、京都的神社、京都的建筑与庭园、 京料理 、京都茶道、京都的学术与教育氛围、京都器具等。作者以翔实的文献为基础,同时以自己长期在京都的生活阅历为基底,力图以生动而不滞涩的笔调写出作者自己所理解的京都,尽可能为中国读者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京都像。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 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 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 9 11 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 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丰富的细节。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时期,细致考察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 观相式 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 文化的形态学 。《西方的没落》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本书也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斯宾格勒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