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未来之国》由斯蒂芬·茨威格著,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巴西――未来之国》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由德文校对,以求准确清晰地介绍巴西,并优选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采。
作为一名为戴安娜王妃和马龙·白兰度撰写过讣告的记者,玛里琳·约翰逊沉迷于讣告,沉迷于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故事,醉心研究讣告为什么会这样吸引读者。她每天在网上阅读讣告,还拜访了《纽约时报》的讣告版编辑,参加世界讣告作家大会,她找出了英语语言中最出色的讣告,还前往各地细细品味了最刻薄和最有文化的讣告,偶尔还探访了那些专门写讣告的作者,像学者一样钻研各种讣告,并比较讣告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这本描绘讣告中的传统和文化的《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本书妙趣横生,令人莞尔!作者带你去亲身体验讣告的历史和那些直到他们消失才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不同寻常的生命,从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最后的历程——讣告——的历史和习俗。
这本《理性德国》由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和武银强译:德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国家,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如繁星的英才,如革命导师马克思,音乐家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同时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爱因斯坦、歌德、席勒、托马斯·曼、黑塞、格拉斯、布莱希特等声名卓著的人物,就像女作家斯塔尔夫人赞誉的那样,德国是“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理性与激情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因此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与行动上的热情实干使德国人在世人的眼中显得格外。《理性德国》作者作为一名德国人,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和新的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笔触,感受德国人的理陛和激情。
本书汇集了75部经典法律题材电影,每一部电影精彩纷呈,其中不乏发人深省、回肠荡气。法庭审判现场自然是这一类电影的看点,因为审判代表了文化当中最为理性的部分,客观真实性是审判惟一的圭臬,而且它还浓缩了人类种种冲突,对抗的力量在这里进行正面而又激烈的交锋。这类电影长盛不衰,原因之一在于总是关注日常生活中最严肃与最实际的问题。无论你是法律爱好者,还是法律电影迷,本书带给你不仅仅是观赏的乐趣,还让你感受事实的真相和其间的正义,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本书介绍的电影故事你能了解到美国的法律文化。
本书系《世界文明之路丛书》之一。本卷借以描述和介绍“美国文明之路”的工具是“法律”。作者认为,能体现上述整体性及诸原则的载体是法律,具体而言,是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这是因为:第1,法律,包括立法和司法活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各种社会势力较量的平台,广泛地体现着这些势力的现实利益和要求;第2,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更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因而又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第3,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国家的典型,美国被公认为“法治”国家,其立法和司法活动与这个国家的社会改革和进步息息相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总之,通过对美国的法律,或者说通过对其立法和司法活动及其成果的考察,不仅可以看到其主权者的意志,也可以看出人民大众的公意,看出这个文明发展的路径及其
本书以美国国内英文历史资料为研究素材,研读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美国在中国的基督教传教活动。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这一段历史既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国家关系,又关系到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本书在对一批美国传教士留下的口述历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其中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中美历史,两国关系史,尤其是口述历史内在的丰富大众文化内容,进行了分析记录,同时,作者在中国进行了实地调研,以翔实的资料深入探究了传教活动对中国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以及传教运动由盛而衰的原因。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如此浩大的工程由他一个成来完成,真令人钦佩他以有涯之生向无涯之知挑战的勇气。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与思想。本书分为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画家究竟想干什么、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革命与帝国、20世纪、画廊、欧洲印刷史话、序、欧洲印刷史话、译后记。
这套读物的特点: 一、创新!我们的“人文素养读本”不单单是内容的堆砌,而是一条主线下的体系创新。由此及彼,由内及外,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体会到人文的精神,获取知识的营养。 二、精深!我们约请了在京的数位学有所成的博士来编撰此书,并约请了数位名家对此进行把关和评审。深入浅出与精益求精有机融为了一体。 三、易懂!阅读应是一种乐趣。为此,我们从图片的选取到内容的排版都尽量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随手的翻阅中真正学到知识体味乐趣。
自从有人类记载的历史以来,服饰或者更通俗的说穿着,就被看作是和食物、住所一样,是人类的基本的需要之一。但是,人们从来都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服饰,去理解服饰,而常常忽略了眼饰本身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它也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有着和别人不同的需要,同时这种需要也要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得到满足。而服饰就和个人的需要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书分别介绍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阿拉伯民族的一些主要国家的民族的特色服饰和品牌服饰,相信读者能从中获益。 本书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十四章来介绍国外一些关于服饰的知识,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
《外国人丛书》是一套介绍世界一些国家人文社会状况,进而探讨其民族性、国民性特征的书籍。《俄罗斯人》一书全面介绍了俄罗斯人的历史、政治、科技、文化、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该国的历史、现状、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研究,并有切身的经历、体验和交流。对于读者了解该国的人文社会状况,民族和国民特征有着积极的帮助。 本书所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即从现在能看到的关于俄罗斯人的文献中尽可能地收集出有代表性的人物言行纪录,按照这些言行中表现出的特性连缀成文,从而凸显出某一领域中一类人物的共同性,相信对于这些特性的再次综合将会得到关于俄罗斯人文化性格的总体印象。这些文献包括历史学专著、人物传记、政治评论、报刊新闻等,人物遍及政治、科技、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本书作者收集了大量新资料,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风土民情,乃至国旗,国徽,国善,国花等各方面情况,本书独特的地方是,除澳大利亚的整体情况外,作者还分别详细地介绍了澳大利亚六个州和两个地区的特色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历史和现状。
本书紧扣教材和考试大纲,并根据作者近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精心编写。内容主要由必背细节、必背解释、必背问答几个部分组成。本书准确把握考试的核心要点,力图让考生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考试内容,顺利通过考试。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必背细节、必背解释、必背问答”。为了便于广大考生自学复习,我们在“必背细节”部分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为考生理解教材重点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有着对高贵与卓越的追求,甚至意欲独步天下,称雄环宇,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于是便有了仇恨与斗争,暴力与杀戮。称王者响彻云霄的颂歌和被压迫生灵的吧息与哀号此起彼伏。然而,这些喧哗都将终沉寂在时间的永恒静穆之中,锋如一座座遥远的瀑布,尽管有飞流直下三千尽的雄伟,但因时间的距离和阻隔,使人们难以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与壮观。再现这些存在与壮观 ,正是写作本书的目的。本书通过对欧洲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的回顾与阐述,再现欧洲那些早已沉寂了的暴风骤雨,以及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伟大历史人物。让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瀑布,在那汹涌翻滚的浪花中,在那震耳欲聋的喧哗中,再次贪图与我们亚洲有巨大时空间隔的、生活在早已逝去的时代的那些欧洲人的高远的努力,勇敢的希
这套读物的特点: 一、创新!我们的“人文素养读本”不单单是内容的堆砌,而是一条主线下的体系创新。由此及彼,由内及外,让我们在阅读中逐渐体会到人文的精神,获取知识的营养。 二、精深!我们约请了在京的数位学有所成的博士来编撰此书,并约请了数位名家对此进行把关和评审。深入浅出与精益求精有机融为了一体。 三、易懂!阅读应是一种乐趣。为此,我们从图片的选取到内容的排版都尽量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随手的翻阅中真正学到知识体味乐趣。
“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观是一个带有警告性质的预言,预告出了一种丧失了人文意味的历史正在向人类一步步地走来,预告出了唯物不唯人的历史观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历史图景。” “人说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乃是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人物,按此说来,希特勒究竟来自什么年代呢?或者说,他的这种行为艺术方式在其文化气脉上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追溯呢?这个问将比他的行为艺术更为有趣”。 “在马克思批判理笥终结的地方,奥维尔开始了理性批判,而在奥维尔理性批判止步之外,出现了格瓦拉的革命方式。格瓦拉革命的唐·吉诃德精神不是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扬弃,正好是马克思早年的唐·吉诃德灵魂的回归。”
张星烺(1889~1951),著名历史学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率先开设了“中西交通史”这门有创新意义的课程,引起了当时史学界的重视,其代表作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欧化东渐史》是涉及中西交流的重要学术著作,时间跨度从宋、元朝到上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既没有回避西方渗透、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种种恶果,也没有忽略西方人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有益变化。这是一部研究中西交流史的入门著作。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季羡林先生评价《印度文学》说,“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这在中国恐怕还是部。”
本书内容:她们等修天黑。有的蹲在屋子里,打扮成婴儿模样或者披着透明的薄绸,有的站在红色门牌号码灯照亮的百叶窗后面,或者埋在客厅的沙发里,她们耐心等候。夜晚将是长的。蹬着高帮短XUAN(革化),露出开口很低的脸褡,涂红了嘴唇,描黑了眼圈,她们来到街上,迈着既淫荡又快乐的步子,走到市中心。她们寻找亮点,热闹的咖啡馆,正在营业的餐馆。她们略微提起裙子,抛掷媚眼。偶尔她们叫住行人,用娇滴滴的声音谈起金钱和爱情。……
身处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人很少思考外面的世界,他们总是试图按自己的意志控制世界的格局。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的主层智囊与知识精英们开始反思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人马克·赫兹加德便是其中一位。他游历了世界,收集了来自15个国家的人们对美国的看法,这些人无不表达了对美国的复杂感情——既让人着迷,又令人痛恨。 美国是世界上开放的国家,喜欢向人推崇自己的自由理念。但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它的流行文化风靡全球,但它的专横与武断却让人憎恨。马克揭露了大量既令人振奋又让人震惊的美国高层内幕,它让美国人与外国人以同样的“全球”眼光来审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