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成都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在那里打麻将、掏耳朵、约会、看戏等。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笛新作,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书中,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通过本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及其逻辑,还可以从这些细节背后,重新触摸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丛书简介 大学问 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以史家之笔触碰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窥见一个已经消失但在当今时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你看到的或许是卡路里,是营养配比,是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什么。 盘中之物承载了人类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 吃什么 和 怎么吃 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 菲利普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 革命 ,呈现了一部 吃出来的全球史 : 火的使用揭开了文明的序幕,人类独有的烹饪技能就此诞生。 吃 从一开始就承载了许多仪式性和超越性意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又令 吃 有了平民和高阶之分,这些饮食背后
游泳如今已成为一项具有观赏性、社交性、消暑及锻炼属性的运动。而放眼万年来的历史,游泳活动一直受气候变化、政权更迭、社会文化转向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种族主义、性别革命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本书作者卡尔借助考古学、文学、艺术史各类史料,梳理了游泳活动从古到今的变迁,对人类热衷游泳、远离水域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明出现这些现象的缘由。本书俨然一面棱镜,通过对游泳历史的爬梳,折射出不同文明对人类身体能力的价值评判,以及权力结构是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持续施加影响的。作者以跨学科视角证明,游泳不仅是体育运动,更是理解人类文明进程中身份建构、文化霸权与社会认同的重要维度。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观鸟在英美等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与中国人喜欢观笼中鸟不同,西方人喜欢在野外观鸟,观看鸟儿在自然状态中的表现。 为了消遣而观鸟的风潮始于18世纪的博物学名家吉尔伯特 怀特;两次世界大战时,身处战俘集中营中的人们想方设法地观鸟;现代的观鸟者更是愿意为了一种珍稀鸟类,守着传呼机的信息,驱车数百英里,记录鸟儿的倩影。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是一部追溯大西洋两岸观鸟运动之发展演变的著作,全书由17个关键词和丰富、生动的故事刻画出人们对待鸟类态度的转变,全面再现观鸟如何由一种个人消遣发展为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并*终成为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特殊产业之过程。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桂林幸有山为座标,我们可以通过老照片去对应方位,还原已经消逝的旧时空。可是,老照片只给了我们空间感,却无法叙述隐藏在旧时空中的老故事。比如,世人熟悉 桂林山水甲天下 ,却不知 桂林的木屋尤其为天下第yi 。桂林旅游之发达,旅行杂志,早有办刊。桂林的渔船、浮桥、十字街、腊味店 该书作者凌世君,多年潜心于对桂林老照片后面故事的调查、钩沉,又用充满诗意美感的文笔将这些故事展现开来,使老照片变得充实有趣而鲜活。时间成全故事,200余张老照片,还原了一座城市的旧时风貌。
本书讲述了人类痴迷肉类250万年的历史。从15亿年前地球上古老的细菌接触到其他肉类开始,你将穿越历史和空间,从前寒武纪的深处到21世纪中期,从印度的牛排屋到贝宁的伏都庙,再到宾夕法尼亚的肉类实验室,寻找人类对肉类的痴迷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越来越强烈,以及*终是否会结束等问题的答案。 如果你是一个狂热的肉食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了解是什么驱使着你的味蕾,并且可以让你意识到,原来吃肉也会影响你整个人的性格与行为。 如果你是需要在饮食结构中努力减少肉食的群体中的一员,那么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改变你的饮食习惯。通过让你理解减少肉类消耗非常困难的原因,帮助你对症下药。 如果你是坚定的素食者以及虔诚的素食者,本书则可以帮助你去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跟随你的脚步,并且在你鼓励吃素时他们时常会表现出愤
《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是一本优美的散文体历史读物,从大量的优美诗词中挖掘出从高堂之上至江湖之远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记忆,可谓“话中有词,词中有话”。本书分梦华、百事、闲乐、红颜、婚育五大主题,向读者娓娓道去宋人衣、食、住、行的生活细节。它是一本有内涵接地气的枕边书,也是一段有料有趣的历史记录,打开它,你会领略到一片意想不到的风景。
nbsp nbsp不同于主要作为新知识、新生活方式集散地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都市, 晚清北京 的意义更在于新旧共生、士庶交涉、旗汉杂居,传统政教与近代文明相交融。这一文化空间,既不失其固有的政治资源,更在清末 中西学战 、新旧社会冲突、上下关系变化、中外习俗更迭等一系列文化转型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晚清北京的文化空间》将晚清北京视为一个 文化空间 ,探讨其间各个社群在各种场合运用多样表达方式的共生关系,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报刊、档案等原始材料,力图深入晚清的历史情境,研究具体的文化人物、事件、机构和相关的文学文本,力图交织呈现晚清北京这一特殊历史横断面的文化生态和城市性格。
在没有互联网、电话、电视、收音机的世界里,印刷媒介曾经是主要的交流工具。在影响世界深远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向民众广泛传播政治思想是争夺权力的必由之路,而印刷媒介作为途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描述旧制度下的出版业。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严格管控下,地下出版业大范围发展起来,动摇了旧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第二部分考察法国大革命如何影响出版商、印刷商和书商们做生意的方式。第三部分讨论各类印刷品,展现了印刷品如何将革命讯息传入日常生活领域。
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 玩好之物 ,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 表域资源 ,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 从表域到物境 ,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本书缘于吴向京老师在北大关于 侠义文化的演变 的讲座,它跳出了文学的视野,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探求侠义文化的演变及其意义。分为启篇、上篇和下篇三大部分。上篇讲侠义之理,下篇讲侠义之史。 上篇试图从哲学、社会治理等角度探讨侠的产生以及其存在必要性,从 义 的精神本质挖掘侠的起源和精神特质,并从中国礼制发展和法制史,探讨侠在春秋战国大量产生的必然性;同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所产生的与 侠 类似的群体特质进行分析,梳理骑士精神和好莱坞个人英雄的形成和塑造。通过对比骑士精神、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和侠义精神,更加明晰中国侠义精神的独特文化精神内涵。 下篇梳理了侠义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总结了其脱实向虚的总体趋势,用历史和文学的双重逻辑构建了一部更加完整、立体的侠义发展史。在叙述中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 门 内 门 门 外 。以 门 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 手艺 ,是 匠心营造 ;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在本期中,我们将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也讲述一个 90 后 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
《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通过征婚、订婚、结婚、离婚、情殇5大类主题,讲述了60个悲欢离合的民国婚恋故事,并附有50余幅版面完整、清晰的老画报,全方位呈现了民国时期的婚姻情况。书中以海量的近代老画报为资源,以婚恋为独特视角,经过作者必要的整合、考证、补充,将故纸堆中的婚恋故事鲜活地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近代时期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现代与传统观念的冲突与交融。
《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 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 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本书通过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等方面,阐述了京津地区的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对饮食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内涵的分析,阐释出中国饮食文化多民族融合、医食同源、天人合一、尊老等思想观点,对该地区的饮食文化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总结,并未
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构形及其系统为对象、以汉字构形与构意的关系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为研究核心的学科。该书深入研究了汉字的文化理据、文化属性、形体流变、构形与构意、历史文化、应用文化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汉字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汉字文化学的学科体系。该书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内容完整简明,讲解深入浅出,是一本适合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的汉字文化论著。
本书是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列传”的第二部,这部著作以黑色在欧洲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主题,一方面关注与色彩相关的社会文化习俗(词汇、染料、服装、纹章),同时也关注色彩在纯艺术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本书特别突出了黑色复杂而多面的象征意义,其中有些是正面意义(丰饶、谦逊、尊严、),另一些则是负面意义(悲伤、丧葬、罪孽、地狱、死亡)。由于我们不可能孤立的研究任何一种色彩的历史,这部黑色的文化史必然部分涉及到白色(在历目前黑与白并非一直是对立的)、灰色、棕色、紫色及至蓝色。
历史是对过去的描述,文化则是对过去认识的概念,透过主体意识建构过去,而这种过去正左右了人的活动。二次大战之后,美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美国的价值观成为全球化的榜样,因而,研究美国文化有其必要。 美式民主不只是政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重视平等,但不是平等的结果,而是平等的机会,这种态度给人的印象是希望。对美国文化的价值作深入的了解,是本书立论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