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现存的古代书院遗址、古代戏台遗址、古代石刻文字遗址、古代宗教建筑遗址等,皆是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化的重要记录。通过这些有形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感知、触摸到无形的传统文化。南宋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杰出的儒学大师,大师往矣,但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已逾千年。大师往矣,但他生前曾讲学并重整的岳麓书院,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从中穿越时空,走近、瞻仰这位旷世伟人。这就是历史文化遗迹穿越时空后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 由于时代久远,现存的历史遗迹大多数埋藏在地下,部分历史遗迹地面尚有存留,但多已残缺不全,需要进一步考证、分析。在历史遗迹的发现、发掘过程中
《文明的开端》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人类从蒙昧到理性的文明发展史讲述得娓娓动听、妙趣横生。从人类漫长的生存探索到定居在适宜的家园建立国家,从统治者不断地争斗和杀戮到百姓生活中农业、商业、科学和艺术的产生,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到统一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房龙带我们一同回首那条丰富且精彩的文明开端之路。
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从书名知,这不是一部学术专著,只不过是一种教材,更确切地说是一本讲义而已。但如果读者肯耐心地读上几讲,也许就会提出这样的诘难:“这是教材吗?”其实,我自己也常常为本书的定位而困惑。 作为教材,一般都会有介绍该课的性质、学习对象、学习方法之类的文字,然而,本书于此却付阙如。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首先,对于“讲什么”亦即“文化史”的边界的问题坦白地说我们并不清楚。翻开当下流行的“文化史”,或一卷本,或多卷本,既有偏重哲学的,又有偏重语言的;既有偏重制度的,又有偏重经济的;既有偏重文学的,又有偏重艺术的;既有偏重自然科技的,又有偏重宗教礼俗的。当然也有类乎“百科全书”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政出多门”,流光溢彩,令人目迷五色。故此有人戏称“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