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 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 的运河带来财富,从 天真正直 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 自诩为前世杭州人 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 城市性格 ,它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 浮诞 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 偏安 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夕照中的飞檐》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晋祠、佛光寺、悬空寺、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永乐宫、太原双塔 永祚寺、皇城相府等几项山西较为典型的古建,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山西地上文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了解和感知山西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山西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大地上的遗珍》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丁村遗址、河东盐池、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晋商票号、天龙山石窟等几个项目,通过展示、追寻各个项目中的文明碎片,探寻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印记,激发读者对山西的热爱之情。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尘烟里的故园》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壶口瀑布、寒食节 绵山、赵氏孤儿 藏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山西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等几个能充分展示大美山西以及山西特色的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激发人们爱山西、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西湖别墅(西湖全书)》以南山 西山 北山 湖滨为顺时针方向,从南山路的澄庐始发,环湖一周,沿途介绍了100余幢西湖别墅的来龙去脉,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希望给读者一个对西湖别墅直观的印象。这些西湖别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这也正是西湖别墅的价值所在。这价值就是财富,历史留给西湖的财富。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为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我社策划制作《我们澳门二十年》,本书作者李卉茵是澳门本土学者,以传播澳门文化为己任;同时,她也是昆曲爱好者,常受邀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表演中华昆曲艺术。她对澳门历史信手拈来。然而澳门回归二十年了,读者看澳门依然像在看一团迷雾。因此作者在《我们澳门二十年》里面,书写一个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澳门,以一个普通澳门人的视角,从澳门历史、澳门社会文化,结合她自身的经历,一层一层去解开读者心中的困惑。始于澳门而不止于澳门,该书知识与情感并蓄,字里行间饱含对澳门与内地的深厚感情。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精选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上千篇有关咖啡文化文章中百篇,让读者尤其是 咖啡爱好者 感受咖啡文化的魅力,这些文化涉及咖啡豆的来源,咖啡烹煮器具,咖啡烘焙方法,名人的咖啡情结,咖啡文化趣味等,感受时代文化变迁中的咖啡情怀,将时尚与经典怀旧完美结合,感受生活的美好多姿。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淮河文化因基本上均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是炎黄子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共分六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婚姻、服饰、丧葬、民间信仰和节庆等方面。本书稿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普及淮河流域文化的权威读本。
青弋江,是芜湖的母亲河。作为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青弋江润泽一路乡土,滋养沿岸村镇,催生了对于芜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码头经济,沉淀了一种地方文化。 作为芜湖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项目、芜湖传媒中心主题策划之一, 行走青弋江 采访活动自2019年12月开始,从青弋江源头出发,顺流而下,前后历时三年多,到2022年上半年全流域采访结束。其间陆续在《芜湖日报》《大江晚报》推出专题报道,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多篇稿件获得安徽新闻奖。 《行走青弋江》系采访成果的集中展示,旨在探访青弋江的数百里流踪、两岸生民,由此衍生的经济社会以及厚植的文化家园,并试图探索这一脉文明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价值,以及对于芜湖抚今追昔、集古益今的意义。
西溪湿地位于杭城西部,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史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为保护“城市之肾”,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成功打造了国内个也是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跻身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演绎着天堂湿地的无穷魅力。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两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
这里有十万海外客商云集,这里是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这里是流金淌银的 天子南库 。这里,是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 ,让广州十三行瞬间崛起。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开创了一个伟大的贸易全球化时代。造就了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上海滩》杂志创办以来,坚持 以介绍上海地方知识和各方面建设成就为己任 的办刊宗旨,坚持用说古道今的方式、生动具体的内容,致力于 讲好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 。所刊文章中不乏名家名作、鲜活史料,和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br/ 《城市之光:上海老城区风貌忆旧》是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 《上海滩》丛书 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讲述了上海老城区八仙桥、十六铺、苏河湾、四马路、洋泾浜、静安寺、石库门弄堂等处的历史记忆。这些地方的老地名有的沿用百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书中所收的回忆文章描述了这些地方的历史风貌和人文往事。文章作者多为亲历者,叙述详实可靠,回忆生动,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
乐山,古称嘉州,四川省辖地级市,历史上属古蜀国,有 海棠香国 的美誉。乐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之一。乐山市是中国*一个拥有三处不同类型世界遗产的城市(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景区、东风堰)。为进一步提升乐山城市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编,出版快乐之城 自在乐山一书,本书从市史市貌、名胜名人、美节美食、辖区辖市等多个维度对乐山进行了介绍,将对乐山市的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提升产生较好的积极效果。
《广州生长录》选辑了作者描述广州城生长历史的散文,描绘了这座岭南名城的发展年轮。全书以广州地理地貌、城市营建史为背景,截取广州城市史的几个阶段,在扎实详尽的史料基础上,讲述当时的代表性史实(如十三行的变迁),展现不同时期的广州城风貌,描绘这片岭南先民繁衍的肥沃之地不断壮大的历程。 作者具有丰富深湛的历史及地理学术背景,结合多年行走岭南名城的亲身经历,将历史、人文、地理、风物融为一体,展示了凝聚于岭南地区市镇村落中的风土人情之美。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