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江流域得水独厚,富甲天下,美誉四溢:“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回顾其社会文化发展史和前圣先贤的遗训,弘扬楚文化,承先启后,促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匹夫有责。本书分四篇,分别叙述了长江流域、先楚人文、楚国史和楚文化史,旨在求索长江的悠久古史和发扬楚文化的崇高精神,提升国民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为青少年普及楚国历史文化知识,促进民族自我认同。本书语言通俗,深入浅出,源于生活,适合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教师、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华夏旅游者阅读。
湘江,既是源远流长、滋养一方的不息活水,也是古往今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原点。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并不鲜见,而在湘江之滨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楚辞中的 临沅湘之玄渊兮 到杜甫笔下的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从反复被描绘的《潇湘八景图》到传世古琴曲《潇湘水云》,湖湘之地人杰地灵,文明傍水而生,江水也因此留名。除此之外,湘江之滨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一方的衣食住行,也进一步造就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性格、学派传承以及方言、民俗的形成与流变。本书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勾连古今,深入浅出地将一部湖湘文化史娓娓道来,湘江既是起点,也是核心。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的成果之一。湘学是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本书旨在提示湘学的中国学术史共性与地域学术史个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全书凡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历史源流、学统建构、及其学术旨趣,以及近代湘学转型及其特点;下篇则是对湘学学者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湘学学者的学术旨趣,并基于此进一步考察其学统的渊源。 本书既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文史哲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人士教学参考或进行学术研究使用,也可供文史哲爱好者阅读。
南岳衡山为中国“五岳名山”之一,并素以“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圣地”、“文明奥区”、“抗战名山”而称胜。当代又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明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配合地方政府建设高品位*旅游目的地和人民满意的旅游休闲景区,本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南岳、休闲南岳、文化南岳、活力南岳、幸福南岳和谐南岳等“七个南岳”为目标,以综合归纳的方法,对南岳名山文化的形成、发展、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进行了纵横交镨的论述。全书共分三篇8章。上篇为“南岳名山文化导论”,共2章:主要对文化、名山、五岳名山,以及南岳衡山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成的相关地理环境背景、行政建置和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文化知识和基本理论的铺垫式研究。中篇为“南岳名山文化专论”
湘西十八洞是党中央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地方,本书讲述了各级领导干部与十八洞村民一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大山深处积贫落后的边远村寨,逐步建设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范村的故事。作者彭学明五年八次实地走访,从十八洞一个个鲜活的身边事例入手,展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乡间村里的具体施行,以及十八洞村民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实现自身命运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