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密码》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类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精选74个上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0余幅图片,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 分五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苏州河的“湾”和“角”,苏州河的“渡”、苏州河的“桥”、苏州河边的建筑与工厂,基本上以苏州河边的地名为切入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并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义乌敲糖帮》描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群体。作者走进义乌60多个村落,亲身采访150多位敲糖人及其相关知情者,打开他们尘封的记忆,记录了物质贫乏岁月里一个个充满艰辛与苦难的心灵,展示了义乌人民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正是他们厚重的肩膀,挑出了今天义乌的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作者在书中还追寻出中国的敲糖帮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义乌敲糖帮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支。义乌敲糖帮由卖糖、敲糖换鸡毛到经营小商品贸易而崛起于世界经济之林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深厚底蕴展示出来的一个缩影。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的描述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包括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等几部分内容。
1997~1998年,我应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前所长梅原猛和当任所长河合隼雄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在该中心从事稻作农业与文明起源的研究,其间曾经与梅原猛先生举行过两次对谈。次讨论稻作农业与陶器的起源问题,第二次讨论文明的起源问题。梅原先生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和首任所长。著作等身,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许多方面,对考古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对稻作农业的发生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更是特别关注,积极策划和推动中日双方有关部门和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的谈话主要从长江流域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出发,把稻作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到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试图寻找东方文明的根基和她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本质所在。
与以经济腾飞为标志的当代温州现象不同,宋代温州的成长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积累与飞跃:如果说北宋温州尚处于文化版图中不起眼的边缘一角的话,那么南宋温州则迎来了一个学术文化极大繁荣、科举成就傲视全国的黄金时期,永嘉学派是这种辉煌的标志。触发这一飞跃的契机,是温州人抓住了北宋后期一系列制度转型的机遇,占据了科举的制高点,通过知识流动获得了理学的话语权,最终从边缘走向中心。作者相信,宋代温州这种对宏观政局变化、制度变迁的适应性,至今仍然主导着当代温州的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