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秦岭横亘在历史与文明的眼眸下,呈现出大气磅礴与悠然浩远的自然巍峨。历史的背影诚然不断走远,百代的情怀却镌刻在远山与近石上,与日日常新的溪水细数着点点浪花、片片落红,与高天的白云寄心以处,与横断的雾岚朝夕依偎.与无边的林涛神会明天。历史如同一个奥秘的微笑,秦岭的文化地理被出落成一幅美丽的文明画卷。
有唐一代,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大地,汇聚了众多文采风流的文人雅士,他们疆场驰骋,建功立业,登山临水、抚今追昔,友朋赠答、把酒言欢,演绎着属于唐人的自信与浪漫。举凡述怀明志、科举仕宦、乡愁旅思、人情世故、赠答唱和、民生疾苦、衣食住行等反映唐代陕西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的内容,在他们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化而为诗,便成千古绝唱,更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陕西社会风俗的活化石。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反映唐代陕西人文风尚的唐诗作品二百余首,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读者了解唐代陕西社会的人文风貌和生活状态。
作为唐代都城所在地,陕西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本书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主要从唐代不同时期的诗歌中反观唐代历史兴衰,以求史诗互证。自唐代开国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直至唐朝灭亡,以及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真实、真切的记录和反映,可谓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诗史。这些经历和见证过唐代兴衰荣辱的唐代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后人留下了更加真实可信的唐代史料。本书从《全唐诗》中精选相关作品二百余首,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山川地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扫清了障碍。
《唐诗陕西 京城长安》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上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数唐代诗人都曾到过长安,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作。唐代长安雄伟壮丽的宫舍建筑、车马络绎的旅游名胜、比肩接踵的各色人物、春花秋月的四季美景等,在唐诗中都有诸多反映,诗人们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唐代长安繁华兴盛的宏大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时代胸襟。本书共选录涉及唐代长安的唐诗作品近二百首,从不同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描写和诠释。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长安地名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便于读者阅读。
《唐诗陕西 秦岭风情》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东西绵延数千里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位于陕西段的秦岭主要包括蜀道、太白、终南和华山等。喜欢登山临水的唐代诗人们对秦岭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赞美秦岭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位于长安以南的终南山,更是诗人们看不足、写不完、歌不尽的名山。本书精选200余首描写秦岭风情的唐诗佳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秦岭的真实风貌。编选者对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尤其对诗作中涉及的本事、背景和秦岭山名、峪名等考证详实,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本书分为31章,内容涉及河西走廊、西安、桂林以及重庆。详细记录了所经各地的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及物产、物价等情况。其中“川陕道中”与“渝成道中”等段落,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民生、民情的实录,在当时就有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第2辑):西行杂记》作者李孤帆,据书中所记,他1937年7月到香港,工作于香港的银行。李孤帆虽从事金融工作,对于人文地理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书中常常征引历史典故及古典诗词,表现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从书中的叙述和议论看,作者的立场并非属于左翼,而是一个关心国事、爱国抗战,受限于民国政府视野的人。可注意的还有职业性,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较为关注本地的银行,打交道的也常是银行中人。在我们读惯了左翼或右翼文人的现代史叙述后,这一篇职业金融人士的西行记录,或者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汉赋与长安的有关知识。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
一条烽火边墙,串联起两千年的他乡明月;黄土戈壁,隐藏着多少昔日气节和未来的尊严。那些古老的英雄家族,又怎样面对这些西来的偶像,听一曲地老天荒的绝唱;看一个穿透时空的梦想。 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个故事,持续了两千多年。故事里,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出生,成长,战斗,被杀或老去。在战争的间隙,会出现一些平静的时光,战争的双方便重归游牧和农耕的生活,同样的事情周而复始地上演了两千多年,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更多的人,更新奇的事,更多样的选择。 这个世界里,我们的战争双方,却拥有如此相近的眼光,土地.生活。于是,故国的城垣坍塌了,昔日英雄在传说中升入天国。 故事的主角们终于可以回过头来,面对自己的祖先、邻居和后代。这就是河西走廊。
本套书作者尽可能多地描绘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用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祖国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全书文字均为中英双语,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窑洞属于中国居住文化四大类型之一的地穴式建筑,是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文化、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居文化思想。 王文权、王会青*的《高原民居(陕北窑洞文化考察)》介绍陕北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与形成、历史与现状。展示窑洞民居的美学特征和民俗风情,梳理陕北典型窑洞聚落的结构、规模、风格等,为研究、保护、传承窑洞建筑和窑洞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手资料。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角度介绍了碑林从古至今的兴起、发展、繁荣的演变历史和代表碑林积淀的、蕴含丰富文化的碑刻。包括碑林历史的源头探寻,金元时期碑林的破坏和重建,明代碑林的低谷期,清代的鼎盛和发展以及现代碑林的发展和向近代博物馆的转化。真实还原了碑林历史,介绍了众多为碑林传承做出贡献的人物,并配以大量真实宝贵的图片,生动演绎,富含着着博大、深成的文化韵味。
逯耀东先生1932年生于江苏丰县,后随家迁往台湾。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劳榦先生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北魏与西域的关系》,初窥魏晋南北朝史门径。1961年考入香港新亚研究所,得亲聆钱穆、牟润孙、严耕望先生等诸魏晋史学大家的教言,由牟润孙先生指导,完成硕士论文《拓跋氏与中原士族的婚姻关系》,毕业后留任助理研究员,继续研究拓跋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与转变,其成果后结集为《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1968年,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班,得亲近沈刚伯、李宗侗、姚从吾诸先生,以裴松之《三国志注》为研究范围,论文由三位先生亲自指导。其间曾先后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平冈武夫研究室,再赴香港新亚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完成博士论文《魏晋史学的特色——以杂传为范围所作的分析》,获台大历史系
本书以翔实准确的数字、简洁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精美的图片介绍了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方面展示了古老神奇、资源丰富的中华文明发祥地——陕西。文稿信息量大,图片精美,结构清晰。正文提供了一些相关小资料链接,提高了文稿的综合性和可读性。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重点专栏,发表了《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荣新江)、《于阗语高僧买人契约》(段晴)等系列论文;除对敦煌吐鲁番各文献进行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考辨外,并对《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等2007年出版的重要论著进行评介,对《敦煌吐鲁番研究》至十卷的目录进行了分类整理。
《西安汉唐文化》由高文麒编著。西安——古称长安,是汉、唐重镇,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全球*的国际都市。举世震惊的兵马俑、秘藏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全世界现存规模*的古城墙;汉武帝长眠的茂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收藏历代碑帖的碑林,象征玄奘、义净大师的大小雁塔……都是西安的珍宝。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化形态之一,在世界戏剧史上,中国戏剧具有辉煌的地位。周、秦、汉、唐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中国戏剧形成了属于华夏文明自有的、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个体系如同一个庞大的家族,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个大家族中,秦腔以其丰厚的文化滋养、突出的历史贡献、沉雄质朴的艺术魅力而备受尊崇。 关于秦腔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历来争论甚多,有秦汉说、唐代说、明代说,甚至还有更早的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但相对多数的看法,趋向于秦腔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即明代说。明代说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一切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都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来决定。明代中期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期,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当时文化的发展、变革、传播、繁荣提供了较丰实的经济基础。明代说也提供
《望长安》以唯美的艺术形式梳理陕西历史的重要信息,如同传统的中国卷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叙事方式,着力表现了陕西文化的交融性、开放性、传承性和影响力,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文化风貌,探寻了陕西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之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貌,呈现乐陕西文化过去所具有的成就和影响,更体现陕西文化在今天和未来所具备的巨大的生命力。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纪录片精美的充满激情和哲思的解说词为主,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中篇是主创人员的创作经历,讲述了他们创作《望长安》的所思所悟;下篇名家评说,名家是观众,又是学者,凭借学识和思想的渊博,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解读和诠释了影像内外那些激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化形态之一,在世界戏剧史上,中国戏剧具有辉煌的地位。周、秦、汉、唐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中国戏剧形成了属于华夏文明自有的、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个体系如同一个庞大的家族,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个大家族中,秦腔以其丰厚的文化滋养、突出的历史贡献、沉雄质朴的艺术魅力而备受尊崇。
本书是全面研究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图文并茂的著作,也是我国近年来探索民间美术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本书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绣品资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资料大多是编著者亲自调查而来。编著者本身是对陕西刺绣充满感情的艺术学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们与一批艺术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坚持近20年。陕西100多个县市,他们足迹几近一半,而征集作品的县市,竟占到90%。加上他们行家的慧眼,所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质精彩,诸如枕顶、裹肚、虎头帽、儿童马甲、围嘴兜、虎头鞋、鞋垫、袖套、门帘、落发夹、遮裙带,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而描摹的刺绣中的28式鱼纹、48式鸟纹以及24件针扎扎样式黑白描稿,更可见编著者的苦心和认真。对于陕西民间刺绣的关注和考察,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陕西的艺术工作
《陕北文化生态考察书系·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作者垄耘以一个陕北人的角度走进陕北民歌,他避开理论的框架约束,以文化笔记的方式直探陕北民歌的内核,不仅对陕北民歌发生的历史、地理背景和促成变革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陕北民歌的主题元素、音乐魅力、历史传承等进行了剖析,陕北民歌之所以散发着迷人魅力的缘由在这《陕北文化生态考察书系·信天而游:陕北民歌考察笔记》里会一一给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