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成都是一个具有诗歌气质的城市,在中国的诗歌殿堂里,成都是不能缺位的。本书通过梳理歌咏成都的历代经典诗词,评述诗词背后的故事,并对诗词注解,让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更有故事、更具诗情画意、更有文化气质的成都,展现天府文化的诗韵之美。
该书内容均来源于作者多年收集扎实的史料基础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真实的还原讲述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过程之艰辛,创业成功之豪情。这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是一部个人情感与丰富想象力的产物。整体分为五个章节,作者文字清爽,可读性强。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通过成都人的性情来展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文化。
本书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纸媒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既有学人的严谨,也不乏表达呈现的生动流畅、朴实清新;适合各类对天府文化的文学表达有兴趣了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在开展天府文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时,成为一本方便的工具书。它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来重建我们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自汉至今,这座城市充满了等待回忆的名字、传说和诗词文赋。从李冰、文翁、司如相如、扬雄、蜀汉君臣、李白、杜甫、苏轼,再到巴金先生;从望帝啼鹃、五丁开道、驷马桥,支矶石,八阵图、武担山、大慈寺,再到如今的华西坝、太古里、浣花溪;从汉赋,到唐诗,再到花间词。走近唐朝看看,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二城,在唐诗里的是怎样的辉煌?他们或是成都人,或是客居成都, 璀璨的星空,照亮了大唐的成都。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更进一步认识唐代成都的真面目,感知唐代成都人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
《锦官城笔记》因三国时期,蜀锦驰誉全国,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并筑城保护锦蜀生产,被称为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有“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外柏森森”的经典诗作传咏至今。作家蒋蓝以“蜀人外传”“风物猎记”“天府新录”三部分,描述了锦官城的历史文化、人物典故等,如“李调元咏成都灯会”、“布衣状元骆成骧”、“林语堂在成都”、“鱼凫与鱼鹰”、“历史文化中的大熊猫”、“成都凤凰山的演变史”、“龙池书肆的记忆”等文章,就像给读者呈献一幅幅锦官城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 本全面介绍康有为家乡南海丹灶的文化专著,涉及地理、经济、名人、典籍、文物、非遗、古村等方方面面。作品上接晋代葛洪在此地炼丹济世的千年历史,下接《申报》对此地各种民生世态的纪实报道,深入探讨丹灶文化的发展规律,揭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丹灶历史名镇的文化新貌。
本书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与诉求,精选20座知名的四川古镇,涵盖四川东、南、西、北等不同的方位,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四川古镇文化素材进行编译,旨在通过对四川古镇文化三种叙事形态的考察,挖掘古镇背后的文化故事,展现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民风民俗、价值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