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 阿里 ,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 阿里 ,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 属地、领地、领土 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 阿里 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
陈庆英编著的《西藏历史》全面介绍了西藏地区由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系统梳理西藏历史社会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客观真实展示了西藏历史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着重阐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意义等西藏历史重大关键问题及其依据,以史实证明西藏社会所经历的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封建统治到民族自治的历史性转折。
许多人期待了解西藏,就像期待了解自己。许多人将西藏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内在动因。好奇心也好,平常心也罢,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西藏的神往,大概这就叫“西藏情结”。 西藏的代表符号是什么?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牦牛、牛皮船、风马旗、青稞酒、藏獒……这些,在特定的场合都可以用做西藏的代表符号。 喜马拉雅的特殊地理,必造就其特殊的文化,其高海拔的地理,必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海拔文化。它的高飘与豪迈、艰辛与从容,以全新的陌生的魅力,如同喜马拉雅的雄风具有穿透灵魂的波潮。喜马拉雅是高原风光的多面聚合体,它的不同高度、不同测面,不同地段,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地理。 西藏文化就产生在这块奇崛高竣、瑰伟旖旎的雪域极地,从远古文化产生伊始,便拉开了自身的发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国内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这本书写的是西藏,但它既不是旅行随笔,也不是旅游攻略,而是寓居西藏的女子所著的文化笔记。 关于西藏,多数人都知道布达拉宫,却鲜少有人知道西藏的座宫殿——雍布拉康;关于信仰,多数人都听说过转神山、神湖,却不曾见识磕长头的虔诚,不曾体验修行的艰辛;关于誓愿,多数人都向往去西藏观赏风景,期望净化心灵,却鲜少有人选择留下来,“嫁”给这一方圣土。然而作者喜欢过这样一种生活:在纯蓝色的天空下沐浴阳光,品淳朴的门巴族酿制的黄酒,与藏族同胞一起过吉祥天母节、燃灯节……即使离开家乡,漂泊在路上,但灵魂有了寄托,便不会感到颠沛流离,因为,吾心安处即是家!
《新加坡客家》分为四部分,共16篇章。部分有4篇属于概论性质的文章,黄贤强和高源合撰的文章回顾了新加坡客家研究的概况;《新加坡客家》第二部分的四篇文章,专题讨论客家人的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甘永川以宏观的视角讨论客家人在新加坡的商业活动和经济实力;教育、文化、信仰与民生娱乐课题是《新加坡客家》第三部分的内容,李志贤等人以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和演变的脉络为背景,论述两所百年前由客家会馆创办的学校的变迁;《新加坡客家》的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新加坡的客家方言、文学与人物,严修鸿以他过去长期在闽粤地区的调查和研究客家话的经验,驾轻就熟地来调查新加坡客家话的特点。
藏历根据佛经中的记载,详细地标示出一年中的吉祥月、每月的吉祥日、不同的纪念日。这些重要的日子,有的是诸佛菩萨的加持日,有的是礼佛会供日,有的是修行功德加倍日。对于这些特殊时节,若再加上布萨日、飞幡日、出龙日、不祥日等宜忌时日,则属藏历中的记载为完备,所以祈福开运,不可不知殊胜时节;而欲把握殊胜时节,便不可不看藏历。 本书对于佛陀纪念日、菩萨吉祥日、十圣日、日月食日以及上师纪念日等特殊时日的缘由、功德做了详尽的文字叙述,并撘配简要的图解流程,说明了把握绝佳修持时日及行善时机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祈福、供养、礼拜提供各种简易方法。附赠的2010年西藏历书,更方便你查询每一个殊胜的日子,让心愿得以实现,让生活更加美好!
连锦不断的雪山冰峰环绕着的西藏高原,是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由于共同的历史进程,类似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以及相同的宗教信仰和神灵观念,特别是相对封闭的交通条件,藏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居住、饮食、衣着习俗,以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还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娱乐、节日等文化积淀,这就是让国内外无数民族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产生深厚兴趣,趋之若骛,乐此不疲地进行调查、考察、研究、传播的西藏民俗和雪域风情。 西藏各地区,山南和藏北,农区和牧区,藏东和藏西民情风俗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藏族语说:“一个喇嘛一种教法;一个地区,一种方言;一方水土,一种风俗。”居住在藏北草原的人们,终年累月逐水草而居,与牛羊为伍,靠牧业
《西藏生死线》(依照《艽野尘梦》译写),是一代传奇人物 湘西王 陈渠珍亲笔撰写的一部回忆录。 艽野 指青藏高原。作者以地名作为每一章的标题,记录了他从成都到达藏区,又从藏区返回内地的传奇经历。其中详细描述了沿途所经过的昌都、江达、工布、波密、鲁朗、青海无人区、通天河、柴达木、丹噶尔厅、兰州、西安等十几个地区的 绝版 山水风光、人文习俗,尤以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和传奇感人的生死爱情动人心魄。整个回忆录也客观描述了英、俄等国觊觎下复杂的西藏局势、清朝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因此,它不仅是一部传记小说,还是一份珍贵的清末民初军政备忘录,也是关于一百年前西藏风俗民情和青藏高原的不可多得的人文地理考查报告。就小说而言,作者对荒原求生的描写,至今仍
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