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 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
01《城市寻端 大连开埠建市》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大连港口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构建了大连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演变的清晰脉络,再现了120年前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贸易中心推进的曲折历程。 02《故园寻迹 大连古城》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以人对于本源的追索情怀,寻找大连地区的众多古城踪迹,如牧羊城、营城子、卑沙石城、巍霸山城、龙潭山城、城山山城、金州古城、复州古城等,对其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是一本全面解读大连人故园母土来龙去脉的精致文本。 03《文化寻奇 大连民间艺术》 为 品读大连 系列丛书之一。大连民间艺术多彩而耀眼。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生动,展现了大连民间艺术的硕果和大连民间艺人的风采,对保护、传承、发展大连民间
《江苏地方文献志》,原名《江苏地方文献书目》,现收入《江苏文库 书目编》,收录图书种类增加至6100余部,删除了部分误收图书,更新了部分图书版本,调整了部分图书 书名,以期更好地展现江苏文献面貌。本书全面调查、系统整理江苏曾经的历史书写,收录截止2013年江苏省所管辖地区,以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为主的,有关江苏历史、 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等方面内容的著作以及地域性的综合类著作。有些虽非专记江 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的著作,也可归之于此。
《中国湖北2022》收录了180张精美图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概况,为各国朋友了解湖北提供帮助和借鉴。
《 凉州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20年 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收录了相关论文40篇。这些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组。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武威、凉州及五凉文化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关系、地缘状况及时代风尚的研究,也有对五凉政治与文化的探讨发掘,同时也涉及佛教思想及其对政治和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第二组是隋唐时期凉州与丝路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人物、丝绸贸易、佛教传播以及诗歌文化等各个面向,将文献、文学与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研究相结合。第三组是对宋西夏元明清时期凉州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包括宋夏关系、西夏与元代历史、凉州会盟和清代民国河西地区的产业研究,以及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闽台文化大辞典》为区域文化综合性的大型工具书,重点介绍福建文化的基本知识,同时从福建与台湾同属一个大文化区的特殊关系出发,介绍与福建相关联的部分台湾文化知识。 本辞典收录条目约1.5万条,上起远古,下迄2010年(附录延至2013年)。分地理、历史、民族与宗族、思想与学术、文学、语言、教育、艺术、工艺美术与雕塑、出版与传媒、科学与技术、医药卫生与体育、宗教与民间信仰、民俗、饮食、旅游、建筑、文化设施、海洋文化、华侨华人20卷。为帮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闽台文化及闽台关系,辞典在正文之前,置以《闽台文化导论》专文,对闽台文化的基本情况、特征做了概说。书后附有 参考书目 ,可供读者作深入研究之参考。正文之后,有15种附录,补充闽台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
2019年1月5日至5月18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湖南日报社、长沙市博物馆于每周六下午在长沙市博物馆连续推出10场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0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讲述了70多年来的湖南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为湖南人讲湖南事,助湖南人懂湖南史。与此同时,为配合考古讲座,湖南日报社还对每一个专题进行了单独采访与报道,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重现发掘现场,并开设大事记与评说两个栏目,对讲座内容加以补充与丰富。 此次结集出版的《考古湖南 十堂课听懂湖南历史》一书,即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与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希望此书的编辑出版,一方面能以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审视湖南历史与湖湘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积极尝试。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浙东唐诗编年史长编》,重点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按照时间流程,全面考证浙东的现存唐诗。举凡唐代诗人在浙东留下的诗歌或涉及浙东的诗歌,都根据史料尽可能地加以编年,成为有唐一代浙东越州唐诗编年的集大成著作。第二,较为全面地梳理与现存浙东唐诗相关的诗人生平、行迹和交往。将其纳入每一年与每一篇的叙事之下,以体现唐五代三百余年间浙东唐诗发展的轨迹。第三,重点考察浙东本土诗人的诗歌作品。全面辑录籍贯为浙东的唐代重要诗人的事迹,有些诗人没有在浙东留下诗歌,但也在考证之列,这样集中展示越州唐诗的成就。本书当是迄今为止浙东唐诗之路文献最完备的综合研究,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开创性和集成性。
地名是城市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也是所有赣州人的情感栖所和乡愁所系。通过梳理并深入挖掘地名中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人文内涵,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坐标,多维度地展现赣州的历史人文底蕴。在丰富地名文化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市民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 丛书选取赣州市行政区划 18 个县(市、区)各地有内涵、有底蕴、有历史、有故事的地名予以介绍。内容包括地名的历史沿革、所处时代及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物民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等。丛书力求秉持历史考据的严谨性,又不失娓娓道来的妙趣,努力讲好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