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分水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本书针对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研究。依据史志目录以及相关地方志、清代学者所补史志等文献记载,梳理出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其事迹情况,考证并确定其著述存佚情况。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为每个作家写出概述文字,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生平仕历、著述类型以及著述存佚等情况,案语部分对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考辨,并附以作家的传记材料。书后附有《著者索引》和《著述索引》,便于研究者查考利用。
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同时,地名也是社会的产物,其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且明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推动区域地名研究可以透视地区开发进程、人类活动轨迹和地理环境变迁,彰显地区人类对所在区域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并为新时期地名命名提供指引。本书是广东地名研究的拓荒之作,其在广东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地名的历时性特征,从类别、区域分异等层面展现广东地名景观既可悟又可视的景观表征。本书的相关研究对国家新时期地名命名和地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昆明历史文化简明读本》的编写,除了重在加强普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乡土文化知识以外,更能引起社会对乡土文化的广泛关注,加强对昆明历史文化的正向宣传,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本土历史文化、热爱家乡的积极观念。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昆明历史文化的普及性读本,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收藏价值,必会会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市场前景较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韩山书院在潮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把它恢复,无疑可以笼络潮州人心
《博自客家》一书以博白、陆川、浦北、合浦、钦州一带乃至全广西、全中国深厚而又鲜明的文化积累,向世界阐明一个崭新的观点:客家民系是中原南迁汉民的特别群体,客家民系的本质特征是中原情结,具体表现为带着中原祖居地的郡望堂号走,永远不忘客家口语与唐宋以前书面语相一致而又走近普通话的祖宗言,做好“厅厦”继汉唐,承传耕读与勤俭崇文尚武谋强盛。
16.69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16.69万平方公里的壮丽画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驱散中国上空的阴霾,打造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凭借非凡的智慧、超群的胆略、豪迈的斗志,在江西大地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导演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在安源形成,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南昌诞生,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创建,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四破铁围奇中奇”在江西苏区演绎。 江西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发祥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中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