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用 行万里路 萃取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指南。作者王慧莲,访古圈人称 访古女神莲莲 ,历时二十余年实地访问了上万处古迹,并从到访的四千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精选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相信能馈赠读者 读万卷书 般的助力与收获。书中不仅收录了上千年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石刻,更有上百万年的古遗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明晰翔实地跃然于你我眼前。这是一份理想的访古清单,能带您开启纵览万年史迹的心灵奇旅。
★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 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新篇章。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读懂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通过历代名家的篇章,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照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收录不同年代的名家名作。所选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民俗等
为进一步向国内外游客介绍安徽的旅游文化资源,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编写了一套安徽旅游新文化丛书,共分为《江淮行 皖山》《江淮行 皖水》《江淮行 皖人》《江淮行 皖文》,每册遴选100个*能代表安徽特色的100座山、100条江河湖水、100位名人、100个文化遗产遗址及民俗,全方位地展现了安徽的自然山水之美、人文景观之美。
『少城』既是老成都原生态生活在当代的存续,也是新成都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交融。《宽窄少城》梳理少城的历史,记录少城的当下,从城市史到个人史,从现在指向未来,呈现一个鲜活而丰富的『少城』,借由这种混合了城市历史和个人记忆的讲述,道一声: 久违了,少城。 本书分为 城史、街巷、人文 三大部分构成,立足于地方志、旅游志、人文志的角度进行编撰,他既是一本地方志更是一本面向市场的纸本产品,这样才能达到对 宽窄少城 的 * 大推广。主要特色街道描写 7 条、访谈了 30 位与宽窄少城有关的原住居民、文化大家、文创艺术、影像记录、民间艺人等,从多角度深层次的记述宽窄少城人文历史。
《乌莎巴罗》成书于傣历354年,即公元992年的北宋年间。它反映的是古代傣族社会由部落到部落联盟转变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勐嘎西纳与勐班加两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长诗以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在南传佛教逐步取代原始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展示了从原始部落制向封建领主制转变时期傣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真实反映了傣族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社会风貌,生动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深刻揭示了南传佛教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傣族社会扎根生长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再现了南传佛教与傣族原始宗教之间复杂而激烈的冲突斗争,歌颂了南传佛教的基本思想和精神,表达了傣族人民崇尚和平,追求幸福,热爱自然,祈望正义占胜邪恶的美好愿望,堪称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
《岭海名胜记》(二十卷)是一部记述岭南尤其是今广州一带名胜古迹及与该地名胜有关文类的汇编巨著,明郭棐编,刊行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陈兰芝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增辑。《岭海名胜记》主体分为名胜古迹与文类两大项。文类又分纪传、诗赋、奏疏、寺院碑记等。其内容按所记地点分类:记广州附近名胜十一处,分别是粤会记、粤秀山记、五仙观记、白云山记、蒲涧记、浮丘记、海珠记、石门记、灵洲山记、南海庙记、西樵山记;记北江名胜三处,分别是飞来寺记、曹溪记、梅岭记;记西江名胜两处,崖山记与崧台石室记;记东江名胜两处,罗浮山记与鹤峰记;记韩江名胜、海南名胜各一处,分别是韩岩记和五指峰。清刊本增加了奥门记、花田记、江门记、韩山祠记、丹霞记、七星岩记、羚羊峡记、鼎湖山记、九成台记等
良渚文化以其自身许多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中国文明起源多源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良渚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其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基本内涵,深化对良渚文化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总体认知水平,而且对于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阶段集中权力的形成、社会等级的分野、宗族制度的端倪、礼仪礼器的功能、大规模社会资源的调度能力等关键性问题和深化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时间、方式、途径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积极推进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的内含价值、保护展示、申遗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整理、挖掘和创新,扩大良渚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打响良渚文化品牌,有效推动余杭文化产业建设,特组织编纂出版《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
本书是广东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古墓葬卷按照帝王墓葬,名人及贵族墓葬,普通墓葬及其他墓葬分别介绍了广东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获得的三百余处墓葬材料。墓葬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系统介绍了广东省地区墓葬的特色及类型。具有较高的价值。
丛书以鼓浪屿史话、鼓浪屿风光、鼓浪屿建筑、鼓浪屿音乐、鼓浪屿宗教、鼓浪屿原住民、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侨客、鼓浪屿教育、鼓浪屿学者等十个专题为主要内容,较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鼓浪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是一套系统研究鼓浪屿历史文化的史料读本和百科全书。
《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系列》以文物 说 岭南文化,书中每件文物都 讲述 着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让你穿越时空阅读岭南的历史脉络,领悟优秀文化精髓。丛书按照岭南文化中的建筑、工艺、民俗、历史、戏曲与音乐、绘画与书法等主题分册成书,它像博物馆讲解员一样,将岭南文化中独具代表性的知识点娓娓道来。图书结合生动活泼的在线小视频,以 文字 图片 手绘 动画 的全媒体展现形式,让读者彷如置身博物馆中,读懂件件文物,了解优秀的岭南历史文化。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规约文献集成》阶段性成果。 本书文献丰富、珍贵,全面系统地收录了中国古代至近代徽州*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规约,分为《村规民约卷》《宗族规约卷》《社会生活规约卷》《会馆、善堂、公所暨行业规约卷》四卷四个专题,是徽州民间规约集大成之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是2011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终结题成果,2016年5月按期结题,并根据评审专家意见进行了近一年的修改,形成目前成果。该成果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环塔里木城址烽燧调查与研究》《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环塔里木宗教遗存调查与研究》,共计88万字,图片866幅,统计表格178幅。《环塔里木城址烽燧调查与研究》是以塔里木地区城址烽燧为调查整理对象,分别对环塔里木地区现存的古城遗址、烽燧遗址的分布地域、保存现状、形制特征、不同时代的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是以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遗存分布、现存状况进行了调查整理,并对墓葬性形制、葬具、墓内壁画、陪葬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史前时期、汉晋时期、隋唐时期、宋元及
本书采用条目体形式,全书共分8个栏目,其中的“梅山清幽、镜湖映波”由陈荣昌撰写;“芳草茵茵、碧荷涟涟”,“蓝天白鹭.绿水黄嗓”由钱伟平撰写;“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由钱茂竹撰写:“千年古镇、神韵犹存”,“古桥避塘、长虹卧波”由屠剑虹撰写;“英才辈出、精神辉煌”由何信恩撰写;“民俗风情、异彩缤纷”由周幼涛撰写。
谢佐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是敦煌古藏文研究的重要结集汇集国内著名藏学研究者,对法藏、英藏敦煌古藏文文献及国内所见吐番时期遗存的藏文文献作分类考订论证,以揭示吐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汉藏民族在长期交往的历史。全书从金石简牍、文书写卷、语言文字、历史社会、法律制度、文字翻译、宗教原文、医药占卜,丧葬社仪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古藏文献反映的史实,是研究西藏社会和汉藏民族联系的重要史料。
本书是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评话的*研究成果,全书对扬州评话的发展历史,从表演、流派、书目、书场、听众等多个维度进行宏观的梳理和微观的学术透视,同时关注了扬州评话的海外影响,通过搜集与整理其海外影响的轨迹与成就,完成了扬州评话传播史的研究。全书材料丰富,视域宽阔,学术见解深刻,在多个方面有突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