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发展了 浓描 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 浓描 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 浓描 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之书。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这些在在都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锦灰堆 ,又名八破图也叫 集破、 集珍 、 打翻字纸篓 等。 锦灰堆 起于明代,*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 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 。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 爱欲 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 爱欲的谱系 转向 和 爱欲的政治 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 爱欲的谱系 ,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 转向 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 爱欲的政治 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本书基于最新的考古学和科学发现,阐述了中国和日本的米酒、美洲的玉米啤酒、非洲的小米及高粱饮料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和传播的,探究酒类饮料在医学、宗教象征、艺术灵感及社会关系等方面乃至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寻找其与人类文化关联的线索。
《寻味》为美食作家、食评人、纪录片顾问林卫辉最新力作,不仅涵盖了作者在国内食游的足迹,更囊括了他全球行走的饮馔日记,生动呈现作者对食物的好奇、敬畏和 嘴大吃四方 的豪情。全书涵盖百余道佳肴,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作者如美食的使者,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时而就坐于隐匿市井的地道老店,尝鲜于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时而又回归温馨家宴。诗词歌赋、古籍文献信手拈来,在食物考古中寻找人间至味,挖掘美馔佳肴。微观解读食材与烹调方式,看各种山珍海味如何在精心烹调下相互激发碰撞,产生美妙的口感与味道,馋哭各路食客。
我们用这样一部富于创意而又扎实的作品,真诚地邀请你走进五台山,仔细看一看这座屹立千年的唐代遗构 佛光寺东大殿。拉页、翻翻页等小机关(这些可不是孩子专属!),将梁林以来的建筑史学研究积累,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试试用比例缩小的营造尺量一量半透明牛油纸上的斗拱、梁架和平面设计图,找到古代工匠的感觉。文献、档案、碑刻、题记、一片小小的壁画,就如同一条条线索,在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游戏中,古代建筑的奥秘被一步步揭开。而书中精心设计的立体结构,可以让你直观感受到什么是蔚然唐风。这一次,你一定能读懂她!
文化是当今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文化及其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 比斯塔教育三部曲之二。比斯塔深刻地洞察到,过分关注对教育结果的测量,无形置换了对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好教育问题几乎不见了踪影。比斯塔回溯了当前的循证研究、问责文化和消费主义等如何影响了教育实践,邀请我们去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发展出一个以教育的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为脉络的分析框架,并指出测量的使用看似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但实际是错置了教育目的。比斯塔探讨了为何当今好的教育难以实现的原因,并提出从教育的政治、伦理和民主的维度,以一种更包容、精确的新路径来参与好的教育的具体建议。
《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为一部研究梁启超与近现代中西思想文化之关系的学术著作,全面梳理其一生中学术思想的流变过程、研究进路,展现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探索和精神世界。 作者以梁启超为研究对象,对其阳明学、墨子学、西方哲学、中国史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做深入分析,并聚焦于其学术研究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旨在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来呈现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过程。此外,作者还阐释了梁启超如何以新的概念、新的方法来解析各种议题,并以中西比较的方法探索中国的独特性,建立新的学术典范,并最后归结到 新民 新国 与 铸造国魂 的现实关怀。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 腰肢纤袅 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 峭窄化 、 轻盈化 的艺术特色。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传奇女书》将中国岭南地区这支 深山里的野玫瑰 在纸上完美呈现,令即将沉寂的女书又重新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女书的起源与发源地,女书的作用与价值及欣赏等。令读者全面了解女书,并从内心感受到女书积极向上的精神。《传奇女书》由清华教授赵丽明研究女书三十年写就。并得到季羡林、周有光的激情赞誉。
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议题,从 两个结合 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要义、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深入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及其重大意义、文化的力量等十个方面展开,深入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剖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书中特别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书中丰富的创新性观点不仅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精髓,也为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
《美学指南》涵盖10个美学基本问题和8个美学分支学科,每个问题和分支学科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兼顾历史和前沿。《美学指南》自2004年出版以来,成为国际美学界流行的美学教科书。 那些细读组成本书的论文的读者,会发现更多的直接证实美学之兴盛的证据。他们会在这些论文中发现一大批涉及面甚广的主题,其讨论不仅涉及美学中的主要问题,而且与众多哲学议题相关联,包括形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学核心领域。正如这些论文所表明的那样,形成和维持这种关联,是一个哲学学科在概念上处于令人满意状态的另一种标记。
花园,并非是花草树木的简单植列,它连接着地区、国家、宗教、文明的过去和未来。 这部词典既非旅游指南,也非课本教材,而是一位园艺大师激情与心血的投射。他精心编写了近两百个与花园、植物、建筑、艺术、文学等有关的词条,以此串联起人类 重构自然 的美学历程,以及超越时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作为法国凡尔赛宫殿花园的首席园林设计师,阿兰 巴拉东先生认为,花园史与人类史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一个完美的花园不仅要植被丰富,繁花盛开,有雕像和喷泉,尤其是一个有历史感、有情感、可以让人的想象力尽情驰骋的地方 这正是花园的灵魂。在这本书中,他以精心选择的词条为路标,小到片花细叶、蜜蜂瓢虫,大到宫殿古堡、陵墓寺庙,带领读者走进伟大花园中鲜为人知的幽深小径 在那些游客们在道路上不易看到的地方,才跳动着花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