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章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集萃:论语(注音版)》内容简介:为了加深小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我们精心挑选了中国古代名人的小故事,附在每一段原文的后面,并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对故事所蕴含的哲理进行阐述,帮助小读者从中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广博而悠久的民族文化中,采集和渔猎文化是一个文化涵义相当丰富但迄今为止鲜有人系统进行过研究的话题。在撰写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人类的文化,可以从一个细小的方面揭示出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才能对人类文明的浩瀚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才能建构起宏观研究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的这本小书能对民族文化这座大厦的基础建设起到一砖一石的作用,我们也就由衷地欣慰了。 本书是“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云南民族采集渔猎。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分析详尽,观点新颖。内容由专家用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的文字写成,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系统性、通俗性和可读性,是专题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参考书。
文化的多样性必然表现在丧葬习俗上,许多民族在报丧、奔丧、停灵吊祭、入殓、出殡、下葬以及葬后的献祭活动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一整套仪礼,仅墓葬种类以及葬式、葬具等方面,种类之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因此,从云南这块民族成分多、文化多样性特点明显的红土地上着眼,去探索人类对自身繁衍生息历程中重要的仪礼——朝葬仪礼,应当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丧葬文化无疑是整个民族文化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和认识,均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丧葬文化的描述与探索可能兼具多重功能。 本书是“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云南民族丧葬。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分析详尽,观点新颖。内容由专家用简洁精练、准确生动的文字写
美丽、神奇的云南,天垂华宝,地生灵气,悠悠风情,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云南湛蓝的天空,连绵不断地绿得让人心颤的森林,湍急的江河,宝石般的湖泊,山顶云霞萦绕的雪山,多姿多彩、浓郁如醇又甜美如梦的民族风情,无不让人惊叹。其中,云南各民族的婚恋形态和婚恋礼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它像浪漫的彩云飘荡在多情的红土高原上空,又似历史与现实构筑的优美交响乐,在云岭之南的山山水水间回荡。 本书是“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云南民族古籍。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分析详尽,观点新颖。内容由专家用简洁精练、准确生动的文字写成,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系统性、通俗性和可读性,是专题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参考书。
《菜根谭》,明朝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编著。书名蕴含“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意,是一部论述修身养性、处事治学、待人接物的格言集。它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及作者对人世百态的领悟于一体,形成了这样一本反映中国人生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热忱,也有栽花种草、赏月弹琴的隐逸之情;既有呼吁人们正心修性的劝世之心,又有透析人生后的道德自律。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格言集,《菜根谭》流传至今,为一代代读者提供了精神养料,同时也吐故纳新,发展出多种版本。本书以中华书局2008年9月版《菜根谭(插图本)》作为选本,内容选取《菜根谭》中通俗易懂、广为传诵的精要名句,配以符合名句主旨的评注、故事及古画碑帖,辑录成篇,作为了解国学的入门级读物。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领会到名句的处世
家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乡土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家族制的产生,究其原委,在于封建社会对儒家伦理观念的强调、贯彻,有于国家对家族父权的支持,以及在法律上承认家族宗族组织的合法性等等有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国与家是紧密相连的,天下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国是家的扩张,家是国的雏形。大男人们只要修好身,齐好家,就有希望去治国平天下。《怎样处理好宗族关系》从引起宗族矛盾的原因、宗族矛盾的特点、宗族关系的误区入手,对如何处理好宗族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编辑推荐贾宝编著的《慧悟弟子规(中华文化精髓撷集)》是对《弟子规》的重新解读,以白话文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了《弟子规》中许多发人深省的大道理。从慧言成规、孝善在家、友爱悌和、谨慎处世、信义为本、博爱众生、亲仁尚德、善学一生、慧悟圣训九个方面,详细地讲解了《弟子规》中崇尚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目的是弘扬国学,弘扬孝心,在社会中形成崇尚道德、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的风气,让美德传播得更远。
滋润着祖国辽阔土地的黄河、长江,像母亲的乳汁,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华夏各民族人民,在我们这个光荣而又古老的国度里繁衍、生息、劳动、创造。在发展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激励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那十五的花灯、端阳的粽子,那轻歌曼舞的霓裳羽衣、弹筝搏缶的下里巴人,那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山水园林,那争奇斗妍的文人书画、繁花似锦的民间艺术,更有那尊老爱幼的美德、谦逊辞让的风范、舍生取义的习尚、精忠报国的传统……它们像锦上之花,使中国历史的画卷显得那样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又像色彩斑斓的彩带,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格外美好。它使我们骄傲自豪,鼓舞我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重构的过程。将民族文化资本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正是这种重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方面,我国西部地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当然,有些民族文化是不能市场化的,因而资本化经营不是惟一的手段,要全面振兴西部民族文化,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因此,党的十六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概念上进行了明确区分,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劝学篇》由福泽谕吉所著,本书所载论文,有的是随时适应急需而写的,有的是展望远景而作的。因系匆匆执笔,所以各篇中可能有的意义很浅近,有的却近似迂阔。现在把它合订成一本,骤然通读全书,或者会感到前后论旨不相连贯,但如稍为深入思考,在文句之外加以吟味,就可以发现全篇的论旨是不相违背的。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著,书中有序地介绍了历代的文史哲经、天文地理、名物典故和古人勤勉的故事全书三字一句,共一千多字文字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此书自宋代问世以来,可谓家喻户晓,流传不衰。 《百家姓》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中有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这套书写的都是当下京剧舞台上最知名的红角,还有那些最能代表他们艺术水平与成就的好戏。角是好角,戏是好戏,好角之所以成为好角,是因为他们演的好戏,打动了舞台下无数观众;好戏之所以成为好戏,很大程度,是由于好角的演绎。好角让好戏熠熠生辉,好戏激发出好角身体与心灵的潜力。 于是,把好角和他们演的好戏融为一体,如此好角会在观众记忆中变得更加具象、鲜活、生动。 写的是好角好戏,就想找个曲牌作为丛书的名称。这些好角都是他们所在行当中的翘楚,这套书的设计与文字又那么精巧可人,于是决定选用“折桂令”。 可惜白了点。白就白吧,意到就好。
周希陶编著的《增广贤文》是一部成书于中国明代儿童启蒙著作。又称《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清末以后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了《幼学》知天下,学了《增广贤文》会说话”,在当时的民间它是作为课外读物让儿童诵读。本书收录了古圣先贤名言警句,适合男女老幼,好理解容易懂,便于上口诵读;收录了一些唐朝、宋朝诗人的名句;还有些是摘自小说的哲理名言;同时还包含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无论哪种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和人生哲学的价值。 《增广贤文(解读版)》用清晰简洁的思路引领学生,流畅浅易的语言指导学生,生动活泼的故事感染学生,致力于带给莘莘学子春风化雨的求知体验,力争在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识积累、鉴赏、写作等方面使中小学生得到全面濡养和提升,同时能对其他奋斗在教学靠前线相关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课后指导有所帮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解放前,云南苗族以其迁徙不定的生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闻名,被称为“山地的移民”、“游动的民族”、“东方的吉普赛”。50年代以来,苗族才转向定居。 苗族妇女是勤劳、智慧的女性,她们的勤劳被誉为“人类”,她们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苗族独特的文化。真到今天,她们那五彩斑斓的服饰,那精湛的纺织手工艺,仍为世人所瞩目。 本书用纪实的手法,通过丰富的资料,记述了生活在云南高原的苗族妇女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她们精湛的挑花刺绣、蜡染、服饰等民族工艺品,赞美了她们从云雾山中走向现代社会的开拓进取精神。
云南各民族的科学文明具有激动人心的历程。数年来,我们无论是在实验室,图书馆还是在田野调查中,都被这一课题深深地吸引着。 在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的李迪教授,陈久金教授、万辅彬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一直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实验方面还得到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大力支持。 本书是“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云南民族科技。该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分析详尽,观点新颖。内容由专家用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的文字写成,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系统性、通俗性和可读性,是专题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