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本书为通俗易懂、清晰直观的国风普及读物。其内容选取了五大类传统手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其工艺流程、简略技法、成品式样等。 第一部分华彩霓裳,介绍传统服饰中用缂丝、香云纱、苏绣等手工艺。 第二部分饰物风华,介绍传统饰品中的绢花、绒花等用到的手工艺。 第三部分掌上风艺,介绍民俗活动中团扇、手帕、香囊等手工艺。 第四部分文房雅事,介绍传统文房中墨、手工纸等的手工艺。 第五部分佳肴美馔,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传统食物酱油、月饼等的制作。 书中展示的内容皆为考据后手绘,插图精美,也是一本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书。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中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戏剧艺术的 活化石 ,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本书是藏族八大经典《文成公主》《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诺桑王子》《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白玛文巴》等的全译本,其主要内容皆在教化世人崇尚善良、诚信、友爱、和谐的美德,传播正能量;旨在传承和发扬藏民族在中华民族优秀戏剧文化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不仅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集体性建构关系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该书是壮族师公举行法事时演唱的歌,由二十四个古壮字手抄本组成,全是诗歌体裁,讲究押韵,诗句优美。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古人行孝的感人事迹,奉劝世人诚心行孝,行善积德,知恩图报,建立和睦家庭,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以白裤瑶(瑶族支系)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为主题,从族群生存智慧下的服饰形成、生命记忆中的服饰技艺经验、服饰传统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构建、再现了该族群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卓越的生存智慧。全书详述白裤瑶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并配有数百幅相关服饰技艺构成方法图片,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白裤瑶传统服饰承载的深厚族群历史文化,较为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白裤瑶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精髓。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本书稿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民国时期苗疆多重表述研究 (项目编号:15CZW056 )的研究成果。作者龙仙艳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是苗族人,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与责任,她对1928 1948年这段苗族表述的重要转折时期进行了梳理。在这二十年里,作家沈从文,人类学家凌纯声、吴泽霖等,苗族教育家石启贵,苗族政治活动家梁聚五,苗族学者杨汉先等以及大量的苗族歌谣都对苗族文化进行了多重表述。专著从主位、客位与阈限等多角度,从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从文字、影视、歌谣与碑刻等多媒介,对苗族文化的多重表述进行分类与耙梳,整理出了开创苗族表述的若干个*:如*位有国际影响的作家、*批苗族调查报告出版、*本苗族(通)史写成 总体来看,书稿内容丰富,资料详实,从文献价值和学术创新来看,具有出版价值。
本书从客家民系的渊源入手,对传统客家蓝染及蓝染服饰载体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传统客家蓝染的绚丽多彩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探索了客家蓝染在染材的拓展应用、色彩纹样的多样化、套染工艺的应用、现代设备的融合等方面的活化发展路径。同时运用大量案例素材展示客家蓝染在现代服装、饰品、家纺等生态纺织产品及 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创新应用,使我国的客家传统蓝染文化与技艺得以活化传承。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可作为客家服饰研究人员、蓝染爱好人员及其他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清代繁荣兴盛的园林集景为研究中心,从文献、文化与文学三个层面展开,考察清代园林集景命名方式、意象构成、文学书写,深入探究清代园林集景书写范式、诗文题咏、审美特色、政治隐喻、文人心志等文学文化内涵,梳理清代园林集景的景观文化、地景文化与园林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清代园林集景的历史图景及文学书写概貌。
《中国文化 走出去 :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文化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了全球文化市场中的成功经验。书中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强调从市场占有率向价值引导力的转变,致力于实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详实的理论支持和实操指南,还通过分析全球文化贸易的最新趋势和成功案例,为政策制定者和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中提出的策略和路径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市场中的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在国际文化格局中的角色转变,从而助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
孙星衍是乾嘉学派重要学者,为乾嘉学术的繁荣兴盛做出了许多建设性贡献。正因孙星衍博涉乾嘉学派各领域,并在各领域均产出了能够代表乾嘉学派水平的重要成果,用的方法也是乾嘉学派的共同路子,因此孙星衍在乾嘉学派中具有典型意义,是我们认识乾嘉学派的重要窗口。本书是关于孙星衍的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取材丰富,考证严谨,对了解乾嘉时期学术风尚有一定助益。
全书立足云南地区,以瑞丽市、耿马县、勐腊县、河口县为例,按照以多元文化互动为路径,以民族和谐为目标,以社区发展为方向的研究思路,对 、区域、社区(乡镇)、村落和学校五个空间层面的多元文化互动进行调查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从多元文化理论建构和实践分析两个层面对多元文化互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多元文化互动对民族团结、社区发展的影响,可以为 发展、民族共荣、社区和谐提供战略决策依据。
本书主要对宋词园林文献进行考述,在文史互证的基础上讨论园林、园主与相关作品的关系及词作内涵、词人心态,进一步探寻宋代园林与宋词在文化层面、生成层面、审美层面的异质同构与互动关系,并以园林为中心关照宋词中涉园意向的深层内涵,研究宋代词人生活与园林的关系,园林幽居生活对士大夫人格的 塑型 作用,等等。
这本书主要讲解了作者对中国酒文化和酒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揭开外国酒的面纱,并展示真正的中国白酒。翻开这本书,你会看到无数个曲折跌宕的情节;无数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首先,你将学到一套简单实用的“鉴酒法”。酒好酒坏,一鉴可知。学会了这个方法,就可以真正认识各类酒。然后,通过深度剖析龙舌兰酒、朗姆酒、白兰地、威士忌等有代表性的外国酒,你就能明白,它们之所以在市场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包装。最后,通过深度解读中国白酒,你会发现其酒体品质和更深层次的内涵。借由对大趋势的理性分析,你可以解锁中国白酒产业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财富密码。
启功先生诗词讲记。介绍汉魏六朝诗、初唐诗、盛唐诗、中晚唐诗、明清诗、清代子弟书,鉴赏《诗经》《饮马长城窟行》《敕勒歌》《落花诗》《临江仙》《圆圆曲》《忆真妃》《东海渔歌》……一本书领悟古典诗词之美。
2018年,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学者秉持学术自觉的理念,借助艺术学、民俗学、科技哲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对传统民间工艺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的探索,注重当下与传统的融通,着为于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工作。本书汇辑了其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间工艺保护与发展应用理论探索;二是民间工艺相关学科建设;三是工艺文化探源及审美批判;四是正视传统手工艺人角色定位、维护手艺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