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来产生的经典著作璨若星河,为方便当代读者选好经典、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隆重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中国古代神话》是由神话学专家袁珂撰写的*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羿和嫦娥的故事等对中国神话作了*全面、完整的讲述。是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及古人生活面貌的好书。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等多种译本。 《诸神的起源》是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山海经》是研究我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本书立足中华文化,以高雅与通俗、提高与普及有机结合为原则,以 龙与中华民族 龙与中华智慧 龙与中华民俗 等九章内容,近百万字篇幅,深入探讨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展示龙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文化知识》以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哈尼族、傣族、基诺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和独龙族为主线,以民族农业生物资源和传统知识为对象,在访谈和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了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及其农业生物资源的概况,以及各民族主要居住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农事活动、生产习俗和管理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方法,阐述了各特有少数民族所拥有的特有、特优、特用农业生物资源数量及主要特性,论述了农业生物资源的作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古乐流长》精选百余件古乐器,展现和还原了中国历代的精美乐器,诸如琵琶、箜篌、篳篥、阮咸、腰鼓 每一个乐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历代音乐家与具有工艺水平高超的工匠紧密合作,一起研制、精雕细琢的产物。今天,重听这些散发着沧桑气息的旋律,仿佛聆听着祖先们灵动、幽远的声音。
本书在综合运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北魏至辽金时期奚族的居地范围及其变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并试图复原这一时段奚族居地的生态环境,据之探寻与考辨奚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而探讨奚人的生业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奚文化与契丹文化、汉文化的基本关系等问题。奚人世代生活在辽西地区,从事畜牧业、射猎业、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等多种生业,创造了优秀的本民族文化,为辽西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奚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奚人及其文化终完全融合到其他民族当中。
《广西铜鼓》为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旨在构建一座 流动的广西铜鼓缩微历史博物馆 ,有45万字近千张图的规格,分上下卷。这套书分量厚大,内容充实,设计装帧精美考究,印刷精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民俗神韵》部分将从1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选*中国文化特色的项目,涵盖少林功夫、京剧、羌姆、唐卡、蜂桶鼓舞和茶艺等内容。通过形神兼备的描绘,带领读者体验中国文化 活 的内心世界,浸染中国文化的 活基因 ,并理解中国政府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本书以齐州房氏家族为研究对象,起自西晋房谌终至唐后期房氏在齐州原籍的衰落,旁征博引,同时又吸收了一些金石碑刻史料,系统地论证了齐州房氏的宦海沉浮、文化交流圈、治生模式等,尤其是重点讲述了一代名相房玄龄政治生涯和生活轨迹,史料充实,人物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问之作。
本书以明清时期活跃于齐鲁文坛的临朐冯氏家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勾勒以儒学立身齐家,代代躬行实践的冯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学承家风、祭礼族训以及冯氏一族在诗文、曲剧、治政等方面的成就,以重现明清时代的历史、社会思潮及文风的变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羊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家族文化、家族影响等:以时间为序从纵向上探讨泰山羊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以家族的代表人物羊祜为中心以横切面的方式探讨泰山羊氏的历史影响;从横向关系上探讨泰山羊氏家族的婚姻和交游;从文化的深度上探讨泰山羊氏家族在经学、文学、艺技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给予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彰显了泰山羊氏深厚的家学和良好的家声;从空间顺序上探讨有关泰山羊氏家族的旧地和文物。对羊祜这样的贤臣和羊献容这样的皇后,作者尤为关照,深刻地探析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中华远古神话衍说 三皇五帝 是对中国神话进行独特的挖掘、整理、改编、注解、评说的系统文化工程,前后耗时十载。本丛书以 三皇五帝 为线索架构故事,共80篇故事。每篇在体例上分为四个部分,即 原典 今绎 注释 和 衍说 ,颇具创新。 原典 是 今绎 改编的主要依据,既包括神话原典,也包括学界成果; 今绎 是科研转化的成果,是基于 原典 的改编,以简练、诗化的语言进行传述; 注释 是对文中疑难字词的注音注义,便于读者疏通文义; 衍说 是从历史学或神话学的角度,进行专业性和知识性的拓展,便于读者对中国神话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本套书涉及神话分别是《创世之母 女娲神话》《道启鸿蒙 伏羲神话》《农皇药神 神农神话》《人文初祖 皇帝神话》《礼乐治国 颛顼神话》《神明圣德 帝喾神话》《禅让之始 尧帝神话》《徳圣孝祖 舜帝神话》
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5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藏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造像等,是对藏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藏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蒙古族》是对蒙古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全卷约80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蒙古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艺术等,是对蒙古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蒙古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树长千丈从根生,河流万里总有源。”犹如根源的中国民间艺术始终以一种极其纯粹、旺盛的生命精神催发并推动着新艺术形式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与其它民间艺术门类相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的根就是那些散落在大江南北山水之间的乡土民居。 中国民间乡土建筑是几千年来广大民众经过长期共同生活、聚居、繁衍等生存经验的不断积累而终形成的。乡土民居既是民众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中介。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水土、植被、气候”、文化景观“宗族关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 、经济状况、历史传统、社会风俗等多方面错综复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故这些乡土民居从地理分布、形态样式、空间结构到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民俗民情的整体关系把握上,都极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