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徐新建等所*的《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 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 黄土文明 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 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 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 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 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 事象。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由冯智明著的《广西红瑶(身体象征与生命体系)》以当代身体研究理论为依托,在扎实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对广西龙胜县红瑶族的身体人类学研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参考意义的实例。 该研究的田野调查,还为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在我国有一定分布的红瑶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礼仪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新鲜扎实的材料。
《蒙古族文化探寻》是作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地区用的都是国家统编教材,涉及地方文化内容很少。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没会去了解、接触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作者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工作中了解到国外的孩子本土文化知识底蕴丰富是因为他们通过正常的课程内容从小开始学习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再学习国家的地理、历史。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知识结构,因为课程设置里没有这些内容。为了补充这种缺失,作者在综合课上编写了《蒙古族文化探寻》,主要以家乡的地理、历史、饮食、服饰、音乐、居住、风俗等十二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色文化。
2012,作者在北京三联书店刊行《共和与经纶》。通过释读熊十力写于1951年间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 并恳代陈毛公赐览 的长函《论六经》, 以及熊十力在1949年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迹尤其《韩非子评论》(原题 正韩 ),作者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共和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共和精神给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文化的品质打下的深刻烙印。 此次重新刊行《共和与经论》,作者增补了三篇。《现代儒家公羊学与历史哲学》写于1990年代末,与《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属于同一时期,收入本书时重新写过。《诗言志的内传理解》写于2018年,通过对廖平《诗纬》的疏解,表明中国古代诗学之性情之学、哲学或者政治哲学、立法学的真实面貌。《成为 水浒传 的高明读者可能吗?》写于2016年,以对话体进行人物分析,重
“信”,就是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早是人们对上天和祖先的诚实和依赖,“忠于民而信于天”,到了春秋时代,“信”更成为 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之所以将“信”作为儒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孟子对“信”有较大的发展。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将“ 信”列为“五常”之中,成为古代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孔子认为,“信”是人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如果人不讲“信”,不具备“信”的品质,就无 法在社会上立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把“信”分为一是信任,二是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对“信”的认为:“信”是交朋 友好的办法。“信”是上天赋于人的品德,是人们道德修养要达到的目标。 历代圣贤们把诚信视为是任何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认为人如果没有信用 是不能立身处世的。人身在世上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本书以彝族社会的变革时期(1368--1949年)为主线,通过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充分运用民族史、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探讨在这一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彝族的婚姻形态。但因变革的程度和强度的不同,其婚姻形态和婚姻特点出现传统与变异的矛盾发展,旨在系统地揭示不同阶层的婚姻形态和特点在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民族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土家族口承文化中,“歌师”是个俯身即拾的专有名词。歌师是什么?土家族歌师的概念缘起何时?歌师文化是什么?土家族歌师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土家族歌师文化有些什么样的典型形态?土家族歌师文化与土家族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凡此种种,皆成为“土家族歌师文化研究”亟需解决的基本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便需要对“歌师”概念进行梳理,追溯“歌师”及“歌师文化”的文化渊源,即对“歌师文化”已有文献史料进行专门分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民族精神与土家族歌师文化的关系,土家族歌师文化的狂欢化性质,土家族歌师文化的形态类别、话语体系等本体特征,以及土家族歌师文化的典型类型及其狂欢化特征等,进行深入仔细的专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