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电、鱼龙百虫, 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往往倏生倏灭,忽小忽大,诸神之间的关系、统属也变得极不稳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鉴于此,本书作者著名民俗专家栾保群梳理典籍,对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祇分门别类,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乱的民间众神各归本位。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总是引人无限遐想。本书将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运用诗文、史籍、笔记、小说等材料,从唐代的岁时节日、都市生活、各类妇女习俗、文人风貌、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唐代民俗。书中多角度再现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唐朝的时代氛围,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现了唐人多样的人生姿态。这部著作不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风情的长卷,也是一部探讨民族心理、情感与文化的力作。
《诸神的游戏 中国福州龙舟的传统与禁忌》一书首次对福州龙舟传统文化进行了搜集整理,在大量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的基础上,还原了福州龙舟独特的形制、工艺、花色、变迁,呈现了福州源远流长、深植民间的龙舟习俗和现状,揭示了福州地区的龙舟传统与民间信俗、境社、宗族等多领域文化的密切关系。该书融数百张珍贵照片、龙舟词典、手绘水系图、神明图像等于一体,极具收藏价值。 龙舟竞渡犹如神明的游戏,至今仍年复一年在福州的内河湖泊江海中上演,人们也将神灵信仰、谱系传续、境社礼法的执念投注其中,使其成为福州这座城市 一个关于 民间 的样本 。
本书是 传统民艺 系列中的一本。作为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新春伊始,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中华民族婚礼》(大陆篇)是一部详尽描绘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具民族风情和特点的婚姻和爱情文化的鸿篇之作,内容丰富。每个章节由民族概况、传统婚姻形式、传统婚礼流程、婚俗特色及文化价值四个部分组成。中华民族婚俗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本书收录《古观人法》《神相全编》《相法十六篇》 《鉴辨小言》 《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 等六部作品。其中《神相全编》卷帙宏富,广采诸家,内容详备,堪当中国古典相人术集大成之作品。此书明清时流传较广,《麻衣相法》《统会诸家相法》等皆据其剪裁而成。《古观人法》与《鉴辨小言》短小精悍、眉目清朗,为文人相法之代表作品。其中《鉴辨小言》又名《冰鉴》,在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相法十六篇》《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三书文辞简易,实操性强,为术士相法之代表作品。本书搜集诸多版本,对所选作品进行了精心点校,供相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习茶精要详解 下册(彩图版)/茶艺修习教程》主要内容为行茶的操作,详细分解、介绍了玻璃杯泡法、盖碗泡法、壶泡法、煮茶法、点茶法五种基本泡茶法。《习茶精要详解 下册(彩图版)/茶艺修习教程》内容具有较高的视角、很强的威望,内容严谨,充分体现了习茶中 精要 ,2000多张图片与文字紧密配合,极其细致,完美体现书名中的 详解 。
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过:“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 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中国古代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本书由中国 博物馆 策展人在其承担设计的中国 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基础上,充分挖掘史料,以文物为叙述线索,梳理了中国万年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从“食材”“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多种材料融于一体,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还原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中华礼藏·礼俗卷·岁时之属。《日涉编》十二卷,名徐堦撰。堦字升也,应城人。是书杂采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一月为一卷。先叙月令节候,而三十日以次列之。皆以故实居前,诗歌居后,所采颇为芜杂。前有康熙二十七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刊序,乃惜其列代事迹有关劝诫者尚未详录,又指摘其不载闰月为疏漏,十分得当。此地点校,以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
在中国历 ,唐代是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总是引人无限遐想。本书将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运用诗文、史籍、笔记、小说等材料,从唐代的岁时节日、都市生活、各类妇女习俗、文人风貌、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唐代民俗。书中多角度再现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唐朝的时代氛围,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现了唐人多样的人生姿态。这部著作不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风情的长卷,也是一部探讨民族心理、情感与文化的力作。
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隆盛堂皇的地位,题材广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文明。如果我们从民俗的视角观照之,就可发现信仰民俗不仅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影响甚或支撑画者创作的重要因素。发掘研究宋画中所蕴含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考索其对画者参综 六法 的影响,考索映射其中的世道人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对于中国艺术、文物、历史等研究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书则以《潇湘八景》、《骷髅幻戏图》、《辰星像》、《听琴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清明上河图》为个案,以分析揭橥其中所蕴藏所表现的中国人古老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为基本路径,对相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眼光向下 的学术革命。1949年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思想结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民俗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材料与田野经验,文学人类学将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状态称为文化大传统。本书立足于文化大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神话图像,重新对中国早期文论及其潜藏的精神价值展开本土语境的知识建构与跨学科文化阐释,综合运用早期岩画、神话图像、出土实物、出土文献等新材料,彰显文化文本的神话叙事功能,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文字文本,整合比较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知识考古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神话图像研究、古典学、比较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运用四重证据法,进行参证互释,实现整体释古,善于在多个学科场域之间迂回穿梭,深度认知中国早期文论不为人知的文化编码和精神价值。 本书认为中国早期文论的本土价值和原型编码在于史前文化大传统的神话信仰与文化基因,只有跳出以
本书收录有《人物志》、敦煌本《相书》三种、《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照胆经》、《相儿经》、《神相全编》等十一种作品。所收录作品上起三国,下至明清,时间范围广、代表性强,基本可反映出中国古代相人术的发展脉络。本书搜罗众多版本,广采诸家研究成果,对《人物志》等影响较大、版本较多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点校,以期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相对完备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