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搜集并购置了一批契约文书,目前藏于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手抄本与珍稀书籍阅览室。这批文书保存情况较好,大多数产生于清代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极少数文书为明朝末年所立。文书内容多数为土地契约,包括买卖、租佃、典当、分家等类别,少量为官府文书。这批契约文书对于了解当时的土地政策、乡村生活、民间文化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是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中国的风俗》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主导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等祭祀典礼。《岁时》以月份为序,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丛书简介: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从海外藏的中国民俗文献精选出16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涵盖了文本、图像与实物三大类别的民俗文献资料。内容为海外馆藏中国民俗珍贵的图片文献,包括耕织图、外销画、契约文书、民间神灵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志著作,记录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编: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的和重要的文化表征。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戏曲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大师辈出,著作汗牛充栋。纵观戏曲研究百年史,关于戏曲源流、作家作品、声腔音乐的研究成为主流,关于戏曲的跨学科研究不过才三四十年。本研究就是对于戏曲跨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 正如许多戏曲研究大家所意识到的那样,戏曲与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此前也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戏曲研究的主流相比,跨学科的研究仍然是戏曲研究有待开掘的领域。此前虽然已经有学者以元代的戏曲为例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必须看到,元代只是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百年而已,
元朝是中国历 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其自有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产生了剧烈碰撞,而这一点尤其在元朝的 祭祀制度中得以呈现。因此,研究元代 祭祀的继承与变通,对于探索元朝蒙汉二元制度之冲突与调和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突破以往研究对于元代 祭祀体系的认知,以蒙汉二元文化为中心,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综合考量元代 祭祀与 、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立体展现了元代 祭祀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用优美的文字、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唐宋词为阅读者提供的审美新感受,以阐明唐宋词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和特殊地位。 全书具体论析了唐宋词的新颖艺术包装和主体美感特色,展示词所特有的文体特性和文学景观,同时兼顾词中“变体”的研究,对其别立一宗的风貌做出描述,使读者对唐宋词的认识 趋全面和丰满。
本卷辑录了相关论文33篇,按探讨主题分为了六个部分:理论性探讨;节气与立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珠算;其他。由于牵涉范围较广,相关成果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医学、体育学、艺术学、数学以及天文历法研究等。所探讨的内容有的涉及列入各类非遗名录的具体项目,有的事象(例如峨山彝族的林木崇拜)目前虽未被列入名录,却反映了民众对于自然界和宇宙的观察、总结和实践,因此也是本卷不可或缺的部分。 希望本书能在程度上展示中国民众世代相传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丰富知识和实践,展现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而充实并推进相关研究和保护实践,也为国际范围内这一特定非遗门类的保护提供中国的视角与经验。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收录敦煌俗字2万余条,采用高清扫描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的俗字逐一进行考释,指出俗字的源流。《敦煌俗字典》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以下定义的方式给俗字及其敦煌俗字作出了严密的定义;二、强调了敦煌俗字自成体系、并非“讹火”遍布的观点;三、以大量扫描切割敦煌写本真迹的方式编著敦煌俗字研究的著作;四、按照模糊笔画数编制敦煌俗字的索引。《敦煌俗字典》将大大弥补《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收字不全的缺陷,可以为将来编纂更大规模的《全汉字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敦煌俗字典》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新鲜资料,将有力推动文字学的研究中心由古文字向俗文字的转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