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本书以阅读 行走的方式,遴选和大运河有关的城市及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邀请知名作家、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各地文化部们负责人、文化媒体等,在行走中阅读大运河,在阅读中传播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围绕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传说典故、风俗人情、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多个话题展开,力求通过名家领读的形式展现出大运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对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并推动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五节。部分围绕大运河产生的文学作品展开,由知名作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第二部分围绕大运河滋养的名家展开,由运河文化研究专家讲述
★节气里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拿起这本书,读到的不仅是江南风物,更是时光流转。 ★时间的流转全都在细枝末节里。本书在文字以外配以数十幅照片,是作者在行走中对光阴的影像纪录,让你学会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里感受节气的更替。 ★每一个节气开头精美的黑白木刻盘图案,是从作者先生的几百幅木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质朴厚重而不失典雅巧思,与文字相得益彰,亦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另一种写意概括。
本书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作者,带着自己的学生、遗产地传承人,在十多年深入遗产地农村的日日夜夜里,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踏村入地的田野调查中,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园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给遗产地乡村青年的授课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因而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心血之作、指导之作,全都是干货、实货。 全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分上编(告语青年、青年工作坊)、中编(文化归途、乡土守望者)和下编(朝话与夜话、田野叙事、凝望乡村)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遗产地项目传承过程中的经验、收获和感悟,因而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江南自古就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区域性概念,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特质和移民构成等,在许多方面都影响和塑造了其地其民的风俗与信仰。 本书分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江南农事、家风、名贤、神话、城隍、年节、工匠、礼仪、动物、植物、佛教、道教、游艺等十多个方面,在结构上比较完整而系统。在写作方式上,本书围绕具体的江南风俗与信仰探讨其历史渊源、流播影响、规仪模式、地域异同、价值内涵等,语言通俗,详略得当,征引宏富,观点新颖。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江南的风俗与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保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作者认为,风俗与信仰是我们伟大传统的一部分,其中有些有些需要 扬弃 ,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还有一些则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和继承 这一部分是我们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首次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本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艺术篇:戏凝百态,曲由心生》《手艺篇:器有魂魄,匠自谦恭》《饮食篇:古香古韵,淬炼心性》,共收录68个非遗项目,76位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的结构为:传承人语录,传达传承人心声;项目背景,介绍非遗项目;匠人匠心,讲述传承人在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外界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故事;技艺展示,记录制作工艺,展示优秀作品,赏析戏曲名段等;技艺教学,简短的文字介绍,以二维码形式附教学视频。本套书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展现令人拍案叫绝的非遗技艺,讲述老匠人、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陕西人与陕西非遗的故事,深刻反映陕西非遗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本书由美国的菲尔德女士于19世纪末在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搜集整理,是本以现代田野作业方式采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保存了珍贵的手地域民间口头叙事材料,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本趣味盎然、颇受读者喜爱的故事读本。在探讨海外中国民俗研究发轫期的实绩时,本书应是民间叙事搜集整理的代表作。
书号:9787313303653 书名:不尽长江滚滚流: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定价:6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这是一本写古珠玉的书,更是一本借古珠玉透视历史、洞见传统文化的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出历史庞大精微的细节。历史与当下、政治与审美、信仰与经济、习俗与工艺,在书中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趣味横生。丰富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的现场感,问句式的标题,如 唐妆与宋妆区别在哪里?郑和下西洋如何买买买?明朝皇帝和官员腰上的的 呼啦圈 为何掉不下来? 等等,引人入胜,是一本好看好玩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论语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 者 钱逊 出版时间 20170901 I S B N 9787501362448 定价 50 开 本 小16开 152*228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0 (千字) 页 数 440 读者范围 大众
《中国民俗学集刊》由青海省民俗学会主持编撰,着眼于民俗文化在国家民族以及地方文化建设战略中的价值,凸显西部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在国际国内民俗学的大语境中观照地方民俗学的建设,为中国民俗学学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本辑以昆仑文化为主题,对昆仑文化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
1936年,西湖博物馆年轻的学者施昕*揭开了探寻良渚遗存的序幕。1959年,这些遗存所代表的远古文化被命名为 良渚文化 。赵大川、施时英编*的《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向大家介绍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的事迹,作为一个良渚文化爱好者,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为良渚文化的面世作了诸多努力。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
厦门市海沧区“风土海沧”民俗调查组于2011年10月开始,在当地热心人士的带领下,在东屿村穿街入户,走遍了村庄的大街小巷和海边滩涂,实地采访了多位年老村民和知情人士,对东屿村的行政变迁、历史沿革、古迹宗祠、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本书主要由田野调查、口述材料等手调查资料汇编而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
厦门市海沧区“风土海沧”民俗调查组于2011年10月开始,在当地热心人士的带领下,在东屿村穿街入户,走遍了村庄的大街小巷和海边滩涂,实地采访了多位年老村民和知情人士,对东屿村的行政变迁、历史沿革、古迹宗祠、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本书主要由田野调查、口述材料等手调查资料汇编而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
本书从石湾龙窑的历史、营造技艺、烧制技艺、兴盛原因、特点及价值等八个章节进行研究阐述。并配有石湾龙窑精品陶器的彩图, 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现了石湾龙窑陶器的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