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事物掌故丛谈》是一套中国日常民俗的考据型百科全书,系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一九四五年由世界书局初版,原名《日常事物掌故丛书》。全套分为 岁时令节 神仙鬼怪 衣冠服饰 饮料食品 居住交通 器用杂物 游戏娱乐 谷蔬瓜果 花草竹木 等九大类,此次 小精装校订本 新增杨荫深早期民俗学专著、初版于1935年2月的《中国游艺研究》,合为10本。 本书一版再版,至今仍深受读者欢迎,显示出其价值所在。曾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优秀通俗读物奖 、第八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 整体设计奖 。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数量。此次 校订本 借助现代化查阅资料手段,使本书所引的文献更准确、更规范,以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 (1)由于作者是民国时人,书中某些名称、地名、译名难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 熟人社会 。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20世纪8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搜集并购置了一批契约文书,目前藏于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手抄本与珍稀书籍阅览室。这批文书保存情况较好,大多数产生于清代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极少数文书为明朝末年所立。文书内容多数为土地契约,包括买卖、租佃、典当、分家等类别,少量为官府文书。这批契约文书对于了解当时的土地政策、乡村生活、民间文化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是由两本译著合成。其中《中国的风俗》记载了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俗,还穿插了玉皇大帝、临水夫人、观音等民间神灵在诞辰时祭祀活动,以及官方主导的立春鞭春牛、东岳大帝诞、城隍诞等祭祀典礼。《岁时》以月份为序,分十二章描述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实践和岁时节日活动。 丛书简介: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 从海外藏的中国民俗文献精选出16种进行整理、翻译、出版,,涵盖了文本、图像与实物三大类别的民俗文献资料。内容为海外馆藏中国民俗珍贵的图片文献,包括耕织图、外销画、契约文书、民间神灵雕像、明清官文等,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探险家、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志著作,记录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编: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俗字典》(第二版)收录敦煌俗字2万余条,采用高清扫描的方式,对敦煌文献中的俗字逐一进行考释,指出俗字的源流。《敦煌俗字典》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以下定义的方式给俗字及其敦煌俗字作出了严密的定义;二、强调了敦煌俗字自成体系、并非 讹火 遍布的观点;三、首次以大量扫描切割敦煌写本真迹的方式编著敦煌俗字研究的著作;四、首次按照模糊笔画数编制敦煌俗字的索引。《敦煌俗字典》将大大弥补《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收字不全的缺陷,可以为将来编纂更大规模的《全汉字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敦煌俗字典》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文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新鲜资料,将有力推动文字学的研究中心由古文字向俗文字的转移和发展。
《永久的记忆:川西北羌藏文化民俗图集》由两个部分组成。*部分是 灿烂的羌藏文化与艺术 ,主要介绍文川县、茂县、理县和黑水县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祈求神灵佑护的祭祀方式、悼念英烈、歌颂圣战的仪式和用于求偶、欢乐身心的歌舞艺术。第二部分是 民族风俗与生态 ,主要介绍羌族代表性的建筑,被视为世界建筑奇迹之一的 邛窿 ,亘古的木梭纺织和集天地灵秀的九寨沟风光等等。图集中的照片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初,深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洲进行考察时拍摄的,是近千张照片中挑选出的。
《青海民俗志(全四册)》 是系统、完整记录青海民俗文化的志书,从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口承民俗、特色民族民俗等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青海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突出了青海民俗特色。书中首次将地方志体例与民俗学科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民俗学体系为根本,以地方志形式为载体,以青海多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同时又凸显了青海民俗文化的个性、传承性和丰富性。全书共9编29章,110多万字,照片400多幅。
《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以宋刊元修本为底本,以元刻明修本为对校本,进行点校。 《礼书》旨在综合阐释宋以前礼制,内容广博,涵盖了古代礼制的方方面面,从各种典礼、祭礼、宗教仪式,到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以及相应的礼器、祭品等等,十分详尽,无所不包。陈祥道撰作此书,杂采众家,没有专遵汉唐某家旧说,对郑玄的观点也进行了辨析,评论审慎、有根有据。书中配有800余幅礼图,对礼仪、礼器进行形象化呈现。极大方便了宋代以来的读者理解先秦以降的礼制和礼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共整理古籍十三种,其中《周易》为源,《焦氏易林》《京氏易传》《易洞林》《易占(一) P2482VD 》《易占(二) P2832A 》《易占(三) S4863 》《易占(四)浙敦 131 》《易占(五)北大 D197 》《火珠林》《周易古占法》《易学启蒙》《增注周易神应六亲百章海底眼》十二种为流,基本涵盖元以前历代重要纳甲筮法著作。纳甲筮法是《周易》筮法中影响zuida的一种,研究者历代不乏其人,故本次相关著作的解集整理,对于人们了解认识纳甲筮法,进而批判继承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周易兼义》九卷,以国家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周易兼义》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这个批校本有三种颜色的批校,以彩图的形式向学界披露。 卢文弨所批底本为汲古阁刻本《周易兼义》。卢文弨对《周易》的校勘在《十三经》校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阮元及后世的《周易》校勘、编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其校勘成果和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这个批校本中。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主干典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载体之一,对于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周易》的校勘、整理以及相关资料的披露,是对《周易》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丛书简介 《卢校丛编》从清代校勘家卢文弨所校刊刻或校勘的古籍中,选取校勘质量高、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陆续影印出版
画家刘洪宽先生怀着对老北京的深厚情感和对古都的热爱,花甲之年,创作了这幅50余米的国画长卷《老北京风物图卷》。他凭借儿时记忆,实地写生和查阅历史资料,由南到北,再现了老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情风物,历经五年心血筑成,令人敬服。他笔下的老北京古韵犹存,街道商铺、行人市景与老城门城墙交相辉映,这可谓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可以“触摸历史”的宏大画卷。 画家作者知我60多年来,一直为古都的保护奔走于占城内外、大街小巷和中轴线上,与古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特嘱我为序。于是写了几句知语感言,权以充之,并借以为画卷出版之祝贺。至于画中的精美图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请高明观者自己去观赏和评说,在此不作多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