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一项革命性的研究及其令人振奋的成果,揭示了我们生长的环境如何限制了我们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组织管理和国家发展中。本书也是一幅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地图,基于在7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的持续40多年的研究的成果,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企业、家庭、学校以及政治组织中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以前基本没有人认真考察过。本书还深入探索了国家文化在诸如不平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信与谦逊、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关键领域存在的差异,并解释了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区别,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
本书从宏观出发,先把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优秀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动。
本书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两国的世界双遗产申报及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历程,进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次,分别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考察中日两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的 中国经验 中国路径 日本方案 日本模式 等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进而总结和提升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创的成功典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最后,面对新时代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报告提出中国要主动 走出去 ,积极 请进来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东风与西风》 一书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 东风与西风 ,无论是对 西风 的评介,还是对 东风 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本书从价值体系的角度考察儒家传统与自由的民主传统的关系。作者主张,这两者应该是相互独立而又可以共存的价值体系,而不主张像有些新儒家学者那样,把二者糅合为一个“儒家民主”的价值体系。作者通过对“存在(是)”、“真(真理)”、“语言”、“女性思维”、“伦理”、“宗教”以及“价值”等基本概念的比较研究来论证其价值体系的多元主义主张。本书的每一章都直接或间接地论证如上主题;同时,每一章又自成一体,是对一个具体哲学问题的中西比较研究。
日本的名人和放屁有缘。与柳田国男并称为“日本民俗学两大泰斗”的天才南方熊楠,少年时曾为研究屁的颜色而在澡堂里进行过实验。但终只留下了“根据食物的不同,屁可以有5种颜色的假说”后,就中断了研究。 日本女人对性和婚外恋持有十分宽容的态度,与之相比,韩国女人仍然很重视“贞操”,她们认为如果自己献身于男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正是与儒教的女性贞操观念相关联的女性弱者心理的表露。 当外貌上有难以掩饰的缺陷时,韩国女人会立即去做整形手术。长得不漂亮的女人为了漂亮,漂亮的女人为了容貌更有个性,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脸托付给整形外科医生。 …… 本书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初版于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书中的许多思想与见解仍有借鉴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并且回答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何谓东方化?何谓西方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质为何?文化与生活有着何种关系?东西方文化能否融合,或者融合之道为何?世界未来之文化以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为何?作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带来的冲击,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引起了思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书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美国主流媒体经常把中国视为威胁。然而,李淯认为,与其负面地看待中国的崛起、影响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美国还不如思考如何向强的竞争对手学习!为什么中国在全球经济危机后能够迅速恢复?是什么促使中国经济超常增长?中国政府是如何承担公共责任的?从教育到政府治理到外援,李淯在这本《美国能够向中国学习什么》中详细描述了那些促使中国成为全球力量的政策和实践。同时,她进一步剥离出那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思想,并提出将其引入美国文化,以促使美国走向变革之路。作为一名美籍华裔,她及亲人的经历。使其深知并熟悉中国。李淯提出,求同存异是首要。一味强调美中差异。美国会错失良机。《美国能够向中国学习什么》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大量的深入研究,呼吁美国采纳新思维、新方法,因为互相学习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
本书是朱子学学术会议的论文集结,全书依据会议提交的论文划分为五个部分,即“朱子学与东亚文明”、“性理学交涉与九曲文化的展开”、“朱子学(退溪学)与书院文化”、“退溪学或朱子学与地域文化”、“朱子、退溪与工夫论”。基本涵盖了目前朱子学的研究领域,基本反映了目前朱子学研究水平。
本书是一部学术专著,依据历史文献、人类学调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日本的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二十四节气等主要传统岁时节俗的考察,系统分析了中国、日本传统节俗在形成、发展、现状以及具体构成元素等方面的特点,从中发现文化传播及发展的规律及其价值,同时为中日传统文化的源流关系找到确凿的证据。本书在中日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以日本动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以世界文学的变异创作为背景,探讨了日本动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异创作、主题的变异创作以及日本动画中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等,分析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与世界大众文化相契合的文化元素,认为作为在文化和经济“**化”环境下努力展现自我文化个性的民族,日本显然以其独特的动画变异创作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并为同处于亚洲的*国动画的发展路向提供了参考。 《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由高晨所著。
董彬、孙顺华编*的《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广告中折射出的多种社会影像置于传承传统文化这一时代主题中,从传统文化的母德 孝、和、义、俭伦理价值体系中,探寻两国广告文化的伦理精神及文化特质。论述重点采用文化比较的视角,将忠孝观、义利观、节俭观、女性伦理、民族文化心理等纳入广告文化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多层次的批判性分析。全书通过对近三十多年诸多广告画卷及其精神内蕴的分析,既梳理出两国广告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又展现出两国广告文化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中日广告的文化价值架构模式,以解决中外广告文化交流中的各类冲突和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但作者却未停留于此,而是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与论题有关的文化情境的宽阔画面。这种波及文化情境的描述,又与二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更加着力于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显然,作者必须从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进而予以考证。.于是,经过作者严谨的探寻、慎重的分析,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
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善。两种追求导致两种文化传统。二者比较究竟孰优孰劣?近百年来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为何这一话题会有如此的理论魅力?是学术本身的重要?还是现实的刺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它紧扣着现代中国思想与文化启蒙这一主题,既关乎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亦关联着对西方文化的评价和取舍,或者说紧连着现代中国的命运问题。 本书在系统研究中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性比较。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是:思想优先,不拘泥于纯学术的究问;紧扣现代中国文化之走向这一主题,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发作者自己之所想,而非人云亦云;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等。
《小道有理》是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中的一种,作者朗宓榭是位德国汉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前科学时代的术数和命理文化。命理和预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很长时间不被学界所重视。朗教授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