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处于经济学与管理学、艺术历史、艺术哲学、社会学与法学等多个学科的交汇点。《艺术与文化经济学手册》(上、下)根植于经济学,借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架构,为不同学科互联互通搭建了桥梁,凝聚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涌现的文化经济学文献的精粹,展示了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处理文化供需、文化对经济的贡献以及公共政策的作用等问题上的专业功能。并因此吸引了所有这些学科的学者们的兴趣,包括那些致力于研究文化政策与文化对我们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学者们。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 (17ZD043)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归纳、总结和梳理了2021~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与趋势,并结合13个行业和2个热点专题总结发展现状与相关经验,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热点、核心特征以及未来走向,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全书分为总报告、行业篇、区域篇和专题篇共四个部分。
本书从西藏地域的特殊性、西藏文化的特色入手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思路和方法,并介绍了西藏的文化特色产业,其中对唐卡、藏药、藏毯、藏餐、藏香、藏纸、藏族建筑、藏戏、藏族歌舞等进行了重点介绍。
音乐创作是创造力的释放还是为了迎合人心? 演奏场地的变化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哪些影响? 服装风格是如何影响演出效果的? 音乐人写歌时,是先有旋律还是先有歌词? 磁带、黑胶唱片、光盘等科技如何改变了听众聆听音乐的体验? 摇滚史上*影响力乐队 传声头像 的组团过程、如何成为当红现场表演乐队以及历次表演造型变化的灵感 《制造音乐》堪称一部音乐进化史。从演奏音乐的场所对音乐的呈现方式、技术变革对音乐创作及整个音乐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到音乐的神经学基础,大卫 拜恩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更是一位思想家。这本书将会改变你听音乐的方式!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是翔实记录和反映全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综合性、权威性、资料性年刊,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研究领域信息容量大、资料索引全、可供长期保存和反复查阅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力求全面监测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记录分析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全景展示文化产业发展轨迹,忠实反映文化产业领域的突出成果,服务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企业实践以及理论研究。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得到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学界持续不断的研究。但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历来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两者有交叉之处,但仍然相对独立。近两年来, 文旅产业 作为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频繁出现,特别是201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把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 和 旅游 这两个产业将从机制和体制上更加紧密地融合。虽然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但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以及产业发展规律,仍然缺少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蓝皮书以全新的融合发展视角,从 文旅产业 自身发展模式出发,总结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探究产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创刊于2010年,迄今为止已出版两本中文版、一本英文版,是我国部翔实记录和反映全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综合性、权威性、资料性年刊,也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出版层次、信息容量*、资料索引全并且可供长期保存和反复查阅的大型工具书。由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央相关部委领导同志和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编辑委员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门编辑部具体负责编纂。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秉承“存史”和“镜鉴”的指导原则和“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编写方法,包括图片记事、特载、文件与法规、全国概况、地方概况、统计与数字、理论研究与出版、规划与项目、园区与基地、改革与创新、投融资、走出去、
本书为第7本文化建设蓝皮书,2018-2019年均作为院外皮书已经列入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本书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六个方面,对2019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两年来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2020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藉此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旨在增加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2017年5月,由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主办的 一带一路 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高峰论坛(2017)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探讨交流了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本书稿为该论坛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序言、论文汇编(10篇文章)、论坛开幕式集锦等几大部分。
本书分析了2018~2019年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征、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认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是以文化繁荣引领城市崛起、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既是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更是城市内生动力的重塑和再造。为此,成都要加快提升文创产业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以新担当、新作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为全面打响 三城三都 品牌、推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李季主编的《新编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年鉴 (2015)(精)》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定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信息技术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九大类。并将之进行了系统、科学、详细的归纳整理及分析。
本报告主要以2018年首都文化贸易的理论探索与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特殊优势、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进程以及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对首都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归纳其发展特点、研判发展趋势的同时形成具有前瞻性、务实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首都文化贸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为文化贸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19)》以2018年首都文化贸易发展研究总报告为开篇,概述了首都文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报告、年度专题篇、政策篇和比较与借鉴篇四个部分,综合运用实地考察与典型案例研究、文献数据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首都文化贸易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剖析。
《中国文旅大数据发展报告》通过对我国文旅大数据行业发展、应用领域、体系构建、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用数据解读我国文旅大数据的发展情况。报告内容包括:文旅大数据与5G、VR、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技术融合发展情况,各省市大数据管理局的设立与职责,新基建背景下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文旅大数据背景下全域旅游规划新思路,大数据在政用、商用、民用领域的实际应用。从多种角度剖析文旅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以文旅大数据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我国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发展,引领文旅业向信息化转型,在保障国民隐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满足游客对智慧化旅游的需求。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创刊于2010年,迄今为止已出版两本中文版、一本英文版,是我国部翔实记录和反映全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综合性、权威性、资料性年刊,也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出版层次、信息容量*、资料索引全并且可供长期保存和反复查阅的大型工具书。由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央相关部委领导同志和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编辑委员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门编辑部具体负责编纂。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3年版)延续2012年的体例,全面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走向,为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综合参考。
本书共分成四大部分: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和案例解析。总报告对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趋势预判。分报告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热门细分领域的发展状况。专题报告邀请学界或业界专家从专业领域和工作经验出发,讲述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不同看法。案例解析选取国内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全面细致地阐述案例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