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教授十分重视理论研究的教育生活基础与实践指导价值,几十年来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哲学等学科领域建树颇丰,其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在海内外受到学术界的共认和推崇,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教育生活视为理论研究的土壤,将中小学校视为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将儿童视为教育的生命主体与成长主体。她通过课程研究指导、专题学术报告、教师对话沙龙、课堂教学诊断等方式,与一线教师结成了具有教育创新活力的专业共同体。在朱小蔓教授指导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教育与情感文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应用、小学教师本科化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教育、班主任与德育工作等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广东省顺德青田村进行乡村振兴实践的纪实。分别从乡村中的文化、文化中的乡村、乡村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乡村这两对互合互融的概念,讲述作者在青田亲身实践的以保存中国乡村原有文脉和艺脉为前提的,以独特的艺术的方式实现乡村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重生和振兴的经历和成果。作者的青田实践是以其先前大获好评的 许村模式 为基础,并作了更进-步的深入探索,形成了以"青田 为名的独特乡村振兴范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2020年10月对 青田范式 也作了深度的报道。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中国新闻年鉴》于1982年由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创办,每年出版1卷,自2014年起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 系列。《中国新闻年鉴》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上一年我国新闻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业、新闻宣传与管理界以及新闻与传播研究界的工作实绩、重大事件、重大改革举措、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优秀成果、机构设置、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 《中国新闻年鉴 2022》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21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书全面展现了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特征、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地方篇、机构篇、案例篇、专题篇、附录组成。
本书将传播学研究范式与海外中国学的问题关切相融汇,通过对英美学界社交媒体研究学术前沿的重点呈现,聚焦其2007年至2018年公开发表的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文本,探究其研究脉络、基本观点及与国内相关研究的异与同,对其有价值的客观阐释,对误读或歪曲的剖析批判。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雅安古城“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