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 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 很累 又 很有必要 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 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酒,无论是在东方文明,还是在西方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蕴。每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源头,都能找到跟酒的关联。可以说, 酒 与人类 文明 几乎是一起出现的,地球上有关酒的伟大的故事,往往都与伟大的文明精髓和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 哈佛才子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著名 酒仙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乐此不疲。 本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如饮醇浆,回味不绝。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外派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以及报考《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和需要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人士等。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来源于在海外27个国家任教的64位教师的跨文化日志,大小案例共102个。这些珍贵的跨文化交际*手资料,问题意识突出,可读性强,涵盖了文化模式和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心理与态度、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人际交往、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管理八大方面。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为每个案例配有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延伸阅读书目,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建议、启示与资源。
1.在本书中, 图书馆 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文化汇聚之所在。既包括真实存在的图书管,也包括以口传文学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图书馆,还包括知名作家,如埃科、博尔赫斯、托尔金等所构想的图书馆。建筑、人和书的故事相互交织,那些代表性图书馆,俨然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个光点。 2.掌故丰富且言之有据。作者本人是珍本收藏家,说起藏书场所和珍贵图书如数家珍。图书馆建造者、藏书家、书商、偷书贼 各色人等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构成了文化的多幕剧。
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上,力争体现立足现实、多元开放、促进教师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本书以 评价支持教学"为核心理念,从教师视角分析评价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 教 学 评 一体化设计、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以评价支持教学的策略,并对教师评价素养提升进行详细阐述。书中包含大量来自一线的生动案例,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理念或策略,从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从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同时关注学生认知策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从以纸笔测验为主,到真实情境中的评价。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一个国家的强大来自其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及文化力等诸多要素,但归根到底源于文化力,其中,传播力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由此立论,从文化强国入手,阐述文化强国的内涵与要素,梳理文化强国的历史嬗变以及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并根据世界文化发展特征与态势,提出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化策略。本书阐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与贡献,提出在新的国际局势下,如何向世界传达中国故事与声音,让世界人民更多了解、欣赏中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贡献新的力量。 本书适合中国文化爱好者及相关研究者阅读。
《 一带一路 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通过研究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战略,以总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基于国际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与目标、途径与方法、问题与对策、机制保障,并探索 一带一路 倡议与中国文化外交、文化产业、经济模式等的关系,为当前的汉语热,提供借鉴。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
本书从 批判 与 继承 的双重视角,沿着 历史 与 现实 两条主线,试对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之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当代价值考察。一方面,从历史主义视角出发,爬梳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史实,总结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基本规律,进而在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唐宋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及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廓清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核心问题及推进方略,通过借鉴和反思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经验启示、历史教训及适用范围,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并对其进行一番必要的现代价值转换,进而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中华文化 走出去 战略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
在东京,书店逐渐消失,书店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薄弱。书店未来还会存在吗? 在电子书、网络购书成为常态的现实环境下,书店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在小巷、街区乃至山村的书店里,店员、店主以怎样的姿态继续经营着这个事业? 作者遍访日本数个知名特色书店、二手书店,访问书店从业人员的工作心得、人生经历,探究 书 和 书店 应该继续存在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从根本重新审视 传递书 的职业。 一本探讨 书 与 书店 的现在与未来的非虚构反思之作。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工匠精神或民族精神传播的物质符号,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技术与文化水平,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制度上丝路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具时空整体性的文化世界,表达了人类各文明的交汇及其精神,昭示丝路是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桥梁。精神上丝路也是全球文明思想体系建构之路,丝路文明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生发、交流、融合与互鉴的重要形态。
本书覆盖了澳大利亚被殖民前的三百年到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多方面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早期来澳的华人在淘金热下的艰辛生活状态; 影响澳大利亚发展的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些有趣的人物,如1865年被送上绞刑架的新南威尔士丛林游侠波山姆;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哀悼他; 对当今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澳大利亚华人华裔的采访与透视; 全书包含数百个有趣的中澳文化小知识,涉及历史、经济、植物、动物、饮食、教育、体育、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读者走进中澳文化的前世今生,了解华夏文明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带来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本书是D G 迈尔斯所著的一本创意写作史专著。D G 迈尔斯(D. G . Myers),先后任教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写作史、英美犹太文学及当代文学。 本书围绕近百年来美国社会对 写作如何教 、 是否应该教 的论争,论述了美国创意写作的发生、发展史,融汇了一大批诗人、作家的观点,在论述创意写作学科如何成为一个能够生产更多创意写作项目的 机器 时,指出创意写作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它将创作与批评、学术合而为一,不仅生产创意写作项目本身,更是培育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作家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英语世界重要的创意写作史专著,出版后成为从事写作、文学、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师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在客观再现中西方学者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教材具体内容以近年来的大量跨文化交流案例为横线,以下述五个部分的内容为纵线,全面而审慎地展开:中西文化对比的意义; 无声语言与文化差异;思维与文化差异;价值观与文化差异;文化本位差异。视野较宽: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文化层面,因此本教材还强调文化差异意识及敏感性的培养。涉及面广:本教材综合了英汉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文化交流学、人类学、史学等学科知识,比同类教材更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时代感强:今日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文化视野更为宽阔,因此本教材案例力求时代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