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时代交响。盛世华章,融汇古今。 西江,绵亘千里、润泽四方,孕育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璀璨多姿的梧州文明。 穿越历史烟云,那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激荡人心、滋养心灵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为纽带的 活 的艺术,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根 与 魂 。截至2023 年10 月,梧州市共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 项,涵盖曲艺、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或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形式存在,或以传统戏曲、手工绝活等形态出现,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 梧州色彩 。 本书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示了梧州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外界更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广东汉剧的梁素珍、梅州客家山歌的汤明哲的生活、艺术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对传播、发扬汉剧与山歌所做的贡献进行客观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守住我们的根 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群体,梁素珍和汤明哲在各自艺术领域都有着坎坷的经历和令人敬佩的坚持,他们把艺术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传播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方面做过许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努力。本书让读者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认识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在特定时期的基本状况和面貌,了解非遗传承人在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借鉴、开拓工作思路。
《非遗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在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非遗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的基础上,以图情档学科为视角,进一步对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并聚焦于不同类别非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同时,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的研究进展,对非遗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重点与不足,从非遗资源数字化加工处理、分级存储、信息技术采纳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探讨图书情报学视角下非遗信息资源的高效组织方式,并围绕大众传媒、社交媒体、语义出版和纪录片传播四个技术应用实例,关注我国非遗数字化的传承与传播。后以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建设作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中华烹饪文化知识库,聚焦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知识库构建及其语义应用领域。该研究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技
本书以非遗的网络传播为导向,凭借数字技术,对其网络传播的类型、模式、传受关系、传播媒介、传播空间、传播策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具体为:第1章通过对非遗的网络空间、网络场域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了非遗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并提出对非遗数据信息建设的策略与方法;第2~4章通过对非遗网站、微博的现状调查后发现,梳理非遗信息建设中的普遍规律要通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典型非遗网站、微博账号的测评加以归纳总结;第5章提出以“非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思维构建非遗在大连接时代的生存方式,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坚守文化价值,探索在“互联网+”模式下的非遗文化互联网传播道路。本书适合专门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方面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本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以及关于生产性保护的问题,并在附录部分汇集了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目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录、相关研究机构目录、相关网站目录、研究专著目录以及2010年重要文件摘选。该书是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力作,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与实用性。
? 本书深入探索了湖北五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市场化活态传承之路。书中通过对武汉面塑、汉绣、武汉杂技、楚式漆器及马口窑陶器非遗项目的实地调研及对传承人深度访谈,展示了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书中不仅记录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及其坚守,还提出了多条市场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旨在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书中有丰富的案例与深刻的思考,希望能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六辑。该系列由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创办,是全国较早创办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命名,并连续出版的学术丛书。它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鼓励跨学科创新,致力于为非遗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 学术交流平台。具有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研究有前沿性的特点。创办十六年来,已成为学界广泛认可的学术品牌。本辑延续丛书编排体例,收入一线学者论文近30篇,集中反映非遗研究领域的 成果。
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广泛,种类繁多:有门画、窗画、灯画、中堂、条屏、炕画、顶棚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造型夸张、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线条粗犷。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长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武强年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人员誉为“东方 图解”,中国文联副 、中国民协 冯骥才考察武强年画博物馆时挥笔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动力机械强度与可靠性》讲述动力机械动力学、强度与可靠性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动力机械强度与可靠性》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内燃机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动力机械振动、动力机械疲劳强度设计、动力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以及有限元法在动力机械强度与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等。《动力机械强度与可靠性》主要以车用内燃机为例展开有关动力学、振动、疲劳强度、可靠性和有限元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