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从传播角度反映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情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调多方力量,委托第三方科研机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联动抖音、快手、淘天、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按照客观性、真实性、规范性、科学性等原则,基于抓取的主流媒体报道数据和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互联网传播数据,整理汇总权威媒体报道,编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蓝皮书2024》。全书分为总论、工作篇、传播篇、平台篇、建议篇、案例篇六个篇章。全书基于各地区、各门类、各级非遗传承人、各项非遗活动的互联网传播数据,多方面总结归纳了2023 年度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梳理提炼了2023 年度非遗传播工作特点,选取摘编了全国非遗传播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播工作的相关建议,以供读者学习交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北京*活的传说是苑利、顾军主编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的一部分,这个系列主要是关于手工艺的项目,所以称之为*活,每本书由一个或两个项目的传承人口述内容组成。书的内容是以采访者采访相关项目传承人,以传承人口述内容为基础,再进行编辑加工形成符合出版的文字形式,原汁原貌地呈现了相关项目的特性及传承人的特点,是研究、了解北京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不可多得的良书。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杜新士)》是杜顺堂京作硬木家具传承人杜新士口述的内容,全面讲解了京作硬木家具的前世今生,制作过程、发展动向及存在价值 、鉴定标准等。
皖南古村落是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如此独特而完美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对皖南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进行研究,是通过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的同时,进一步探究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进一步发掘古村落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从而保护和发扬皖南古村落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参与本书编写的同志,都是皖南古村落保护和管理的专业人士,并直接参与完成了西递村、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本书既有他们对皖南吉村落研究发掘的理论探索,也是对古村落保护规划实践经验的总结。因些,本书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徽文化的研究,还是对相似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是2006年央视科教频道首度激情推出的大型文化直播节目,该节目曾荣赝2006年度央视优秀节目一等奖;2007年,央视科教频道再度倾力打造[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本书将这两宗节目用书本的形式再度精彩呈现,供相关爱好读者阅读。此外,书本还介绍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行动;中国记忆:电视物语这两部分内容。
本书为 钱塘记忆 丛书中的一卷,选取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技艺有关的内容。 钱塘记忆 丛书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普及非遗文化、保护非遗传承而推出的,书稿定位为 学术精神,通俗写法 ,体现知识性、科学性、艺术系、可读性。立足介绍重点非遗项目的发展脉络、传承发展故事、代表性传承人、技艺风格特征等,讲述非遗传承历史故事。
本书回溯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十年的保护工作,从基本保护方法、各地区保护实践工作及成果,以及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点与问题等角度进行评述,还通过深入的案例解析,分别从法律法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救路径,以及与宗教、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唐卡艺术等角度,呈现、分析与深入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12辑)》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长期关注非遗领域发展动态,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和田野调查。全书内容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节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文化研究、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内容。
陈华文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9 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内容包 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文化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 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 应。
2012年文化遗产蓝皮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编撰的第四部文化遗产蓝皮书。在2012年这个时间点上推出的作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参谋的文化遗产蓝皮书,以展望“十二五”为主题,旨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明了这个领域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也为文物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管理等具体工作提供近中期有理有据的建议。刘世锦主编的《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2)》这部文化遗产蓝皮书仍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组成,延续了“主题报告给出政策建议”、“技术报告解释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共同为主题报告提供支持”的体例。课题组发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见长的特点,结合文物系统以及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调查统计数据,辅以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说明书,系统、具体、深入浅出地描
陈华文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7辑)》为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主编的论文集。全书分为“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筷箸文化专题”等内容。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总报告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国际发展趋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总体特点以及面临的若干挑战;分报告比较全面地分析了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在申遗承诺履行、机构与能力建设、遗产保存、遗产影响因素、遗产工程项目与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详细状况;专题篇分析了2021年国际、国内影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点或热点事件,以及本年度社会公众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现象表达的各项态度;特色遗产篇阐述了2021年度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者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管理实践;附录反映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保护管理工作数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分总报告、分题报告、2012年年度热点、大事记四部分。总报告题为“201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分题报告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保护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十个专题。在“2012年年度热点”栏目中,介绍了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发展及问题和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考。大事记部分汇集了2012年度文化部及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的活动。
汪小倩编*的《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读本》精选了19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项目15个,省级项目93个,同时收录了部分影响较大的市级项目。在内容上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等十大类。每一大类以原汁原味、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呈现,力求为各群体展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面貌,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为*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良好基础。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追根溯源,全书既重视非遗理论研究,亦重视个案调查,所选论文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