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从传播角度反映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情况,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调多方力量,委托第三方科研机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联动抖音、快手、淘天、京东等互联网平台,按照客观性、真实性、规范性、科学性等原则,基于抓取的主流媒体报道数据和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互联网传播数据,整理汇总权威媒体报道,编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蓝皮书2024》。全书分为总论、工作篇、传播篇、平台篇、建议篇、案例篇六个篇章。全书基于各地区、各门类、各级非遗传承人、各项非遗活动的互联网传播数据,多方面总结归纳了2023 年度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梳理提炼了2023 年度非遗传播工作特点,选取摘编了全国非遗传播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播工作的相关建议,以供读者学习交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北京*活的传说是苑利、顾军主编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的一部分,这个系列主要是关于手工艺的项目,所以称之为*活,每本书由一个或两个项目的传承人口述内容组成。书的内容是以采访者采访相关项目传承人,以传承人口述内容为基础,再进行编辑加工形成符合出版的文字形式,原汁原貌地呈现了相关项目的特性及传承人的特点,是研究、了解北京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不可多得的良书。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杜新士)》是杜顺堂京作硬木家具传承人杜新士口述的内容,全面讲解了京作硬木家具的前世今生,制作过程、发展动向及存在价值 、鉴定标准等。
《澄怀观道》作为杭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性作,坚持独立研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独创性、系统性的目的。《澄怀观道》题材广泛,针对当前非遗保护的前沿、热点和主要保护方式,都在一定层度上提出了他个人的思考和见解。通过跨领域思维碰撞,凝练新的思想方法,探索新的解决方案,为杭州市非遗保护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总报告对2019年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总态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与政策建议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分题报告在整体观照各门类非遗保护进程的同时,更注重揭示其趋势变化,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并得出2019年非遗十大门类的保护工作更加专业,更趋精准的结论;年度热点选取五个年度热点问题,对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中的前沿、热点话题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论证;大事记整理了文化和旅游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2019年度非遗领域的大事。
2012年文化遗产蓝皮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课题组编撰的第四部文化遗产蓝皮书。在2012年这个时间点上推出的作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参谋的文化遗产蓝皮书,以展望“十二五”为主题,旨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明了这个领域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也为文物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区管理等具体工作提供近中期有理有据的建议。刘世锦主编的《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2)》这部文化遗产蓝皮书仍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组成,延续了“主题报告给出政策建议”、“技术报告解释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共同为主题报告提供支持”的体例。课题组发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见长的特点,结合文物系统以及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调查统计数据,辅以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说明书,系统、具体、深入浅出地描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东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的区别是,广东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东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东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东乞巧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分总报告、分题报告、2012年年度热点、大事记四部分。总报告题为“201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分题报告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保护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十个专题。在“2012年年度热点”栏目中,介绍了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发展及问题和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考。大事记部分汇集了2012年度文化部及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的活动。
蚂(虫另)节,又称为“蛙婆节”、“敬蛙节”、“青蛙节”。历史悠久,是壮族先民青蛙崇拜的遗俗,因壮族把青蛙称“蚂(虫另)”而得名,并伴随着壮族的发展而世代传承下来。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东兰县红水河流域的金谷、巴畴、长江、隘洞、长乐、大同等乡镇的壮族村寨,与东兰县相连接的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云榜村,巴薯乡板么村,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也有流行。村民通过祭拜青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壮族蚂(虫另)节,承载着壮族朴实深切的情感、厚重的文化积淀,铭刻着壮族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反映着壮族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模式和生态观念。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普及型读物,从壮族蚂蝎节的起源与分布、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蚂(虫另)节活动仪式、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萃取 南北之长、细致优雅和兼容大气的特点。 《京西幡乐》(作者包世轩)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丛书 之一。 《京西幡乐》从幡会起源、幡会表演形式、幡会 音乐、返回传承人等方面全方位介绍。
陈华文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7辑)》为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主编的论文集。全书分为“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筷箸文化专题”等内容。
本书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陈炉窑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代表性产品耀州青瓷更以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的优良品质受到各阶层的厚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更替,耀州窑各窑场逐渐衰败,仅存陈炉一地炉火相传八百余年。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既保存与发展了耀州瓷烧制技艺,也成就了中国西北地区*大窑场的地位。如今,陈炉的耀州瓷烧制技艺釉、型与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并传布至曾经的耀州窑窑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陈华文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9 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内容包 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文化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 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 应。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邕剧”是广西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旧时习称老戏、本班戏、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南宁的古称)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丽称为邕剧。邕剧主要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和越南、新加坡等地。其表演风格文戏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武打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拳、刀、枪、叉、棍、簇各有套路。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邕剧的传统武功特技如“变脸”、“耍獠牙”、“跳台路椅”等展现了演员的深厚艺术技能及表演功底。“五色真军器”更是使用真刀真枪在舞台上对练,短兵相接,场面十分惊险刺激..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2007年邕剧成功申报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从邕剧的历史沿革,曲目剧目,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