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 1200 余条,总字数约 100 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 2006 年、 2008 年、 2011 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共计 1219 项 )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 311 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格萨(斯)尔》、《江格尔》和《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 三大史诗 。其中《格萨(斯)尔》于 2009 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 非遗 代表作名录。三大史诗是藏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 百科全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史诗卷》内容涉及人物、社会、经济、宗教、民俗、艺术、语言、生态等。共计 95 万字, 200 余幅图片。本书的出版使 三大史诗 这一我国多民族文化的 百科全书 和 民族文化标本的展览馆 能够向读者展示其 百科全书 的真正面目。本书不仅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而且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推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格萨(斯)尔》、《玛纳斯》和《江格尔》三个部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按门类、批次、地区、项目等来安排条目。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至第四批次,20多个地区,198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本卷撰写中特别关注了传承的脉络,因此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它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是一个指南。本书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传承人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986人),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如雪、黑如墨、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坚如铁。 以白地黑花之成功,剔花技术之精湛,绞胎工艺之娴熟,仿定酱釉之逼真,宋代三彩之精致,金代加彩之美艳,元代雕塑之精绝为诸窑之冠。可谓古陶瓷艺术瑰宝,是中国古陶瓷文化的一枝盛开的奇葩。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和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原副秘书长赵青云,这样评介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之境。为了抢救和保护珍贵及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部际联席会议从2005年起,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文化部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评选申报项目。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千三百多项。2005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
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进一步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拟将中国目前 非遗项目进行系统介绍并多语种出版,向世界人民展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魅力,提升 软实力。主要内容如下:
本书是研究和介绍海派旗袍的专著,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中的一册。共包含五个章节:历史溯源;丽人衣事;罗衣谁裁;云想衣裳;华丽回归。描述了海派旗袍从清末民初到如今的兴衰与发展。本书稿是在研究学者、上海市非遗协会所收集的大量史料基础上成稿的。历史溯源部分使用了许多珍贵的20世纪初期的图像资料,包括月份牌、影视照片等。在旗袍制作技艺的讲述中,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服饰手工制作技艺充分展现,如 镶、嵌、滚、宕、秀、绘、盘、钉、贴九字口诀 的详细介绍,以及一件成衣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宁波是中华民族早的发祥地之一。宁波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各方面,有着天才的艺术创造和极高的历史价值,不少种类为全国仅存或独有。这些文化遗产,是宁波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宁波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宁波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本书总结了2013年非遗保护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以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以及民俗类为专题从不同方面展开讨论。书中年度热点部分论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中国非遗的传承保护,大事记部分列举了一年来有关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事件。
2018 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4 周年,各地又掀起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亲历者,不禁感慨万千。世界遗产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世界遗产工作者们仍在为保护与传承默默耕耘着,并且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遗产价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广泛而具有深度的成果。 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除了工程技术上溯久远,流程之长无出其右,重要的,是附着其上的厚重而坚实的运河文化熠熠生辉。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这条母亲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作为世界遗产,对大运河是有严格而科学的界定的,由于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对外界宣传不够,所以虽然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了,但外界对世遗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每年的艺术人类学年会,我们都能收到不少好的文章。2012年召开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又收到了130多篇论文,而参会的学者超过了150位。会议的规模比较大,当时承办方担心不好组织,希望限制人数。但学会是为会员们服务的,是会员们的共同平台,会员们都有权利到这里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到这里来和其他的学者交流,所以,只要会员们想参加我们是不能拒绝的。虽然主办方压力很大,但他们还是很周到的接待了所有的参会者。因此,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承办方的负责人李玉林院长以及他的下属,会议期间他们辛苦,尤其是会议秘书处的徐英教授带领一群工作人员为这个会跑前跑后,这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北京长城更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历代王朝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坚固的长城外,更在沿途密集地修建了城关,派出了大量的将士驻守。这些驻边的将士,世世代代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在长城的一砖一瓦、一点一线中,在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中,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变迁,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 本书以长城为线,以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为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红色文化、民间传说、民族融合、乡村振兴、餐饮美食等多样形态的文化资源,以游记、攻略的方式呈现地方社会发展的图景。轻松活泼的文字,或展现长城的雄奇秀美,或解析村落的古朴典雅,配合精美的摄影和手绘图片,以全新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长城沿线的非遗和文化之
从本书所展示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从对历史价值的关注,到对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从对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对文化空间的思考,再到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保护;从对新型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的思考,到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对与文化遗产共存的传统社区的关注,到对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利益分配,都在这些项目中完整的体现出来。
本书总报告对2019年我国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总态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与政策建议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分题报告在整体观照各门类非遗保护进程的同时,更注重揭示其趋势变化,探讨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并得出2019年非遗十大门类的保护工作更加专业,更趋精准的结论;年度热点选取五个年度热点问题,对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中的前沿、热点话题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论证;大事记整理了文化和旅游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地区2019年度非遗领域的大事。
上海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工匠与艺术大师的诞生地之一。工匠精神是一种艺术境界与智慧的呈现,是高超技艺与艺术表现的内在力量。上海匠心崇尚师道、崇尚创新的精神,是面向社会的奉献之心,是上海的文化符号。 本书选取了 26 位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 传统美术名家 传统技艺名家 戏曲音乐名家 传统医药名家 四大板块,对这些传承人做了口述访谈并加以评述,精选了人物、实物和实景等照片,图文并茂。他们的真情独白是传承人毕生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他们见证了上海制造的辉煌,见证了上海文化的辉煌,他们所展现的上海匠心,是中国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发出的耀眼光芒,是永葆上海制造品牌活力的宝贵资源。
海派家具,俗称上海老家具。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包括泊来上海的西洋家具,20到30年代上海生产的摩登家具,30到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风格的家具,不包括苏做中式老家具。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说: 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 。同样进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时也不乏创新。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上海老家具的发展变迁。
通过对5位传承人及周边人员进行采访,对传承人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不仅详细记录了技艺传承的历程,展现出传承人在实践中的创造智慧,还体现了传承人对该门技艺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思考,从而呈现出非遗的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相关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本套书采访的5位传承人分别是:六合拳传承人曹凤岐、永宁南关竹马传承人沈迎、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传承人蔡金昌、大石窝石作技艺传承人宋永田、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