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本书对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况进行了调研,从其价值、保存现状、日常管理、建档、档案的内容分析、信息开发等多方面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多种妈祖信俗档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的关键问题,着重研究了当代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立方法,进行了口述建档实践,并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希望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了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全貌,构建文化记忆,并在档案文本中发现中华民族经年不变的文化认同。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粤人的手信大致有食品类、工艺品类、居家类等。从手信中的一件糕饼,你可以品尝出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不同韵味;一个泥塑,会令你忆起儿时的童话梦幻;一幅绣品、一扇葵艺或许会激活你的艺术潜质。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粤人的 手信 结下不解之缘,加上轻盈的体态,精美的装潢,焉能不作为 手信 的*!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福建具有悠久完整的农业文化体系,本书由福建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联合福建农林大学,深入调研,严格考证,挖掘福建农业文化遗产,从遗址、物种、工程、技术、工具、文献、特产、景观、聚落、民俗等十大类型上全面展现福建农业文化遗产的全貌。
本书总结了2015年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新语境、新特点、新问题,并试图提出非遗保护的新对策,其中各分题报告针对非遗各门类保护现状,提出问题阐发思考;年度热点选取非遗法律保护、非政府组织与非遗国际合作、 社区 在非遗语境中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并首次囊括澳门非遗保护,解读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搜集整理《西山八大处传说》的过程前后经过了三次,历时三年多。除了田野调查采集外,已参考了与京西园林、寺庙文化、与八大处相关的宗教文化、西山地理位置及气候等相关书籍,力争在记载历史传说的基础上,对该地域的该类传说有所研究和分析。 《西山八大处传说》融合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等内容,宣扬弃恶扬善的精神,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蕴含着民众的质朴、善良。有些传说对研究北京西山文化、寺庙文化、民俗文化、永定河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八大处的证果寺,因卢师和大小青龙的传说而建寺,并名闻京师,是研究汉族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西山八大处近几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及时发掘、整理传说故事,不仅可以保护民间文化,也将极大地提升西山八大处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故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尽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指出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强调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临清潭腿的图书。本书介绍了临清潭腿的历史与发展,临清潭腿的基本内容,临清潭腿的基本功和基础拳,正宗临清潭腿的练法与示意,临清潭腿的概要和势法,以及潭门三十六天罡连环腿。本书是对临清潭腿这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用声音叙事 活动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全国知名品牌实践活动,书稿为活动标志性成果。蔡亮、胡智文主编的这本《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以曲艺类 非遗 为切入点,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路径,记录包括鼓词、莲花、滩簧等传承人的学艺、从艺和授艺生涯,以双语的形式呈现曲艺类 非遗 的发展,以人文视角聚焦传承人的生活,记录和挖掘相关的故事。
本书共分七章:章“地理与文化”、第二章“城堡建设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蔚县处于内外长城之间的边关地位,造成武盛文弱的民风,以及明代以军实边,促成城堡大量修建。第三章“城堡形制与实例”是本书的重点,阐述城堡选址原则以及互为犄角之势,再说明瓮城、城门、庙宇及公共建筑的配置和各自的功用,举蔚州铁城、暖泉镇西古堡、水涧子三堡、北方城、宋家庄为例,详述堡内的规划和村民活动。第四章“民间宗教与宗教建筑”、第五章“蔚州秧歌和戏台”则 延伸至信仰和民俗、娱乐方面,可见村民精神上的寄托。第六章“住宅”也是重点篇章介绍四合院为主的形制、匠作,以实例西古堡东楼房院、苍竹轩、水涧子西堡吴峻、吴峰宅,宋家庄韩许宅等展现堡内民居的特色。第七章“装饰及其他”指出精美的是砖工和砖雕,塞外黄土地上亦有细腻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里呈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术框架,呈现的是我在冯先生的启示下,在天津大学与冯先生的学生们一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构中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之缩影,是我作为一名学者为冯骥才先生的博士教育工作做的一些辅助性工作。书中若干章节曾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民间文化论坛》《文化遗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文化学刊》《文艺报》等公开发表,有的还被《新华文摘》转载,有的被分别收入多种大学、科研单位或著名学者主编的专集文集中。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再造,不容替代”的财富。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截至2003年7月,共有754项,其中我国有29项。 今天,神州大地的壮丽山河已不能满足我们饕餮的目光。面对云游五洲来者的侃侃而谈,谁不羡慕?然则,走世界又谈何容易! 打开这部书,省却那万里路。 书中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将带你领略世界近600处旅游胜地的神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