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历史的选择是如何做出的?这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历史背后的发展逻辑拥有超乎人们一般想象的复杂性。本书透过讲述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重要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提供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以点带面,带领读者重走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在历史深处提升读史境界。
《阎锡山日记》的特点,正如薄一波同志所言, 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表达他的思想 ,用阎自己的话说, 不记事而记事之理 , 记事是主观的,记理是客观的;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给人类贡献作准绳 ; 余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贡献,故记理不记事 。所以,他的日记以总结事物之理见长。了解山西历史乃至整个民国史的读者,或者可从其所记之理的背后,看出相关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看出阎氏对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 《阎锡山日记》的台湾印本,由 阎锡山先生纪念会 编,原作《阎锡山先生感想录》,是《阎锡山日记》*全之编本。其中1949年以后内容记录了阎锡山在台湾的行踪与思想,为大陆刊本所无,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大陆本中阎锡山为父亲庐墓期间与赵戴文之通信,非日记体裁,台湾本日记出版时,已抽出另出单
本书作者搜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援华抗战的大量历史资料,经过整理,再现了1943 1945年抗战期间中美两国特工人员联手袭击日寇的联合行动,包括深入敌后,对敌监视,侦查截取情报,杀敌锄奸、爆破袭击等等。
作为国内*本研究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的著作,本书以历史为经,以不同的媒介场景为纬,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杀创伤建构与记忆形塑的过程,揭示国家权力、地方记忆社群、大众传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杀在当代中国的记忆政治与记忆文化。本书以文化创伤理论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杀创伤叙事在主流媒体上的建构过程,在纪念馆和线上公祭活动中的扩散与再生产,以及在赛博空间中所面临的叙事挑战。本书虽以 媒介 为核心,但并不流于对静态 文本 和 符号 的考察,而是力图揭示创伤叙事的生产和再生产,媒介纪念空间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和记忆地方里的记忆实践。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 。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
上起袁世凯窃国,下至张学良易帜,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与混乱的统治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府院闹剧、张勋复辟、通电下野满天飞,皖系、直系、奉系三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梳理军阀混战,复盘北洋乱局,从历史细节中探寻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今人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演化,大有裨益。
这本严肃活泼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由半小时漫画团队、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专家学者等共同打造。作为专门针对青少年研发的入门级读本,每一处细节均经过严谨考证,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漫画形式,给孩子们讲党的诞生故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各地代表相继赶赴上海,1921年7月23日大会拉开帷幕、紧张推进,7月30日暗探夜闯一大会场,大会最后一天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 生动还原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本书着重于串起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因果脉络,让孩子们不仅能理解发生什么,还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翻开本书,轻松通晓中国共产党建党故事的同时,更能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决战甲午(1894-1895 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以史料和考证为基础, 以北洋舰队的兴亡和甲 午战争的进程为主线,穿插三大阅兵(1886年、1891 年、1894年)、三大血案(长 崎血案、琵琶湖刺杀案、马关刺杀案)、三大海战( 丰岛偷袭战、大东沟决战、威 海保卫战)等历史故事,用通俗笔法勾勒李鸿章半生 创建北洋海军的艰难历 程,全景再现甲午海陆大战的恢宏场面,细致梳理东 北亚三国争雄的外交源 流,深刻揭示北洋舰队惨败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 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 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袁世凯、叶志超、左宝贵等 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同 时还穿插了个人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人 性欲望以及官场权谋的独 特演绎。 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战争中,有的发生在战争 之前,还有的发生在战场 之外。
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后一位君主,1912年2月,年仅6岁的他跌下统治地位。无疑,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 本书利用溥仪及其身边人的回忆录和其他史料,用二十三章的篇幅,介绍了其一生的传奇经历,既鞭笞了溥仪投敌叛国的负面形象,也展示了大动荡时期他的悲惨境遇和传奇的命运波澜,公允地认定了溥仪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将日本战犯送上断头台所做的努力。可以说, 本书给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溥仪,一个真实的末代皇帝。
中美两国之间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漫长而复杂。《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 1911》编者从近现代美国影响非常大的综合性大众文化期刊的海量资料中,精选有关中国的近千幅画作珍品,生动呈现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普遍认知,这其中,既有鲜明的歧视与恶意的攻击,也有美好的误解与善意的认可。这些题材丰富、描绘细腻的画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多事之秋的中国自然景观、社会生态与国际交往,使得本书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很好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
本书对贯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一系列教学疑难点和重大问题进行逐一剖析,用真实的数据和文献,生动还原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透过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必然性,阐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历程。
本书次全方位地掀开二战期间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及其他侵华人物的成长面纱 , 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自上而下、从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全方位地钳制日本及其人民以及由此对日本及其国民所造成的巨大危害及其历史遗毒 , 从而揭示这些日本侵华的重要人物何以对中国乃至中国人民穷凶极恶的根源。避开情绪化的语言和论断 , 以史实结合日本现实说话 , 拨去历史的迷雾 , 正本清源 , 是本书的特色。 蒋丰先生以其所掌握的大量的日本手资料及其实地走访日本甲级战犯等日本侵华人物的故居等遗址所观、所悟、所得 , 让中国读者参透当今日本国内右倾化的思想根源、历史根源。本书非常适合从事历史 , 尤其是抗战史问题相关研究的人员及广大军迷阅读。
本书在众多的民国读物中,跳出了相关当事人口述史的感情和利益纠葛,也不同于一般后世著述“事后诸葛”式的窠臼,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带着温情和敬意,搜集各方资料,沉着平缓地叙述复原着故国旧事。没有动人心魄的传奇,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壮,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透过个体命运叙述的朴实无华的文字,同样让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惊涛骇浪与吊诡,以及个人在大时代的无奈与坚守。
......
本书为陈悦 中国近代海防史料与研究 丛书系列图书之一。抗战胜利后,中国接收了在华的日本军舰,其后根据盟国协议,日本赔偿给中国一批舰船,这些舰船也成为国民党海军和人民海军舰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海军初期的舰船来源之一,为中国海军的发展和海疆的防卫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这批军舰的服役历史非常复杂,又经历了几次重要战争,对它们的记载还很模糊粗陋。本书详细考证了每一艘舰船的历史和资料,对舰船的建造、服役历史都有着较为细致和全面的考证,是相关研究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