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十多年来,罗新老师陆续撰写了多篇 与专业反思有关 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工作的思考。《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这些思考的结晶。 本书用诸多个案讨论了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民族主义史学的克服、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 西南联大 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 西南联大精神 在中西合璧下,既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有 独立人格,自由精神 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 西南联大 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 行 与 思 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王立群教授的这部读史札记集,汇集了其在准备和制作 百家讲坛 栏目中的《史记》和宋史系列讲座时的心得体会。全书五大篇章,以锐利笔触剖析政治家的道德底线,展现历史人物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探讨命运与个人选择的交织,阐述对权力运作和政治智慧的理解,并通过对历史的 当代性 分析,揭示历史记录与解读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不仅剖析了百余位历史人物,更深入挖掘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如陈恢、三老董公等,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不仅是一部国民历史普及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道德、政治与智慧的沉思录。作者引导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洞察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探讨历史的规律与价值,值得细细品读、引为镜鉴。
爱哭的刘备,持羽毛扇的诸葛亮,偶像派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这些经典甚至刻板的形象,其实是被立场不同的史家、文采飞扬的文人、情感朴素的百姓共同塑造出来的。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脸上,被涂抹了一层又一层个人与时代的色彩。 本书是将这一层又一层色彩卸去,还原三国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全书以 英雄 成败 渔樵 笑谈 为四大主题,或评点历史人物,或新解历史事件,或探讨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或将古今各种通俗作品做当下的解读。 所谓三国气度,既有赤壁之战时,少年孙权、诸葛亮对抗老辣曹操的血性与志气;又有蜀汉阵营的仁厚侠气,像刘备携民渡江、关羽挂印封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的魅力,历时1800年而不衰,恰如老三国电视剧片尾曲所唱: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 与专业反思有关 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苦难史,也是一段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历史。 求新求变 贯穿着整个时空,这里面涌现了很多思想、很多方案、很多人生选择。在我们经历的历史通识教育中,给与浓墨重彩描写的都是一线历史大咖,其实还有很多重要人物,他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关键的是,他们有着寻常人的选择,普通人的烦恼,他们的求学进取、儿女情长、人生选择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启发。考研政治名师徐涛选择了9个近代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曾是历史潮中入海的一滴滴水,他们也曾在教科书中被简化成零碎的知识点,在《历史的面孔》中,这些人物的面孔逐渐变得清晰。 现代社会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决策能力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没有什么 做人的道理 能够比一段鲜活的人生经历更能带给人思考和启发的。一起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考研政治名师徐涛《历史的面孔》系列第二本。纵观几千年世界诸文明,从未有过似中华文明这般具有稳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国人这般爱好稳定生活的。只要稳定,生活总是可以被解释得非常美满。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滚滚而来的世界大势砸碎了绵延已久的安稳,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拽进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诚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家民族之大变局。但是,若我们将视角聚焦个体 大变局之中的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我们会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在变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站在变局发端的林则徐,从状元郎到实业家的张謇,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瑾,从立宪专家到共产党员的杨度,从精通西学到捍卫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旷野的建筑师林徽因,无不在变局之中挣扎迷惘、上下求索。 历史,终究是人物谱
携手在黑暗中前行,共同换来人间光明 这是共产党人的极致浪漫。本书选取24对革命伉俪,通过梳理珍贵文物、深挖权威史料,以温婉而深刻的笔触,细腻勾勒出革命者炽热的爱情与崇高信仰交织的点滴:他们以誓言之坚,共绘岁月长情;以无畏之姿,奔赴向往的未来;在携手并进中,见证信仰的力量。近150幅珍贵图片,让那段风雨如晦却因爱而闪耀的岁月清晰可见,形象地展现了革命者铮铮铁骨背后的柔情似水,也从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塑造了血肉丰满、英勇伟大的革命者形象。今日重读,我们不仅看见了爱情最美的样子,更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密码,从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作者是发现和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人。 什么是潜规则?作者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的现实“规则”之后所隐藏着的另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才是人们(尤其是官僚权势集团)真正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与他们的利害计较紧密相联。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作者说,“潜规则”是他杜撰的词。是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作者的目的是想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不再重蹈从秦汉到明清的历代王朝的覆辙。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可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并且古已有之,今日更发扬光大,可以叫作“潜规则”。本书便是作者读中国史书时,有关“潜规则”的心得。 本书入选“30年30本书”。 入选理
作者选取吉林省行政区域内著名地标以及重要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地,系统梳理其历史文化脉络,对1919年之前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遗址进行系统深入的叙述和解读,以比较通俗活泼的语言进行吉林省地方历史文化的宣讲普及。本书既是人们了解吉林地方历史文化的通俗读本,也可作为所叙及地方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参考。作品构思奇妙,内涵丰富,叙事有章法,语言洗炼,富有哲理,具有启发性,可读性强。
有洋无民 的 天津教案 、戊戌变法后没有另立新主的政治考量、 立宪派 与皇族内阁的极限拉扯,拖住 晚清新政 的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体制?拒绝西方贸易、镇压觉醒民意、固守将倾帝国 面对大厦轰塌前晚清的绝望挣扎,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清朝没落的真相。
本书剖析26个重大历史争议,如 烽火戏诸侯 真伪之辨,管鲍之交的深层动机,秦始皇因何遭千年误读,楚霸王项羽何以走向穷途末路;揭示杨修、岳飞以及徽钦二宗的悲剧根源,倭寇的真实面目和张献忠屠蜀真相;拨开郑成功身世以及孙中山国籍问题上的重重迷雾 探究历史真相,破解千年悬疑,匡正讹传谬理。
本书追寻26位历史名人的足迹,记录孔子、王阳明两代儒圣的思想苦旅,芈月、李清照两位女性的人生传奇,商圣范蠡、医圣华佗的精彩故事,李白、苏轼等文坛巨子的风流不羁,张骞、郑和两代丝路英雄的千秋功绩,唐玄宗、李后主酒色误国的深刻教训 打破传统印象,展现多维视角,透视跌宕人生。
《历史文化常识全知道(家庭典藏版)》分为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中国名人常识、世界名人常识、中国军事常识、世界军事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世界文学常识等卷,以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科学的体例、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2000多个历史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精华版的又可以成为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
本书作者是著名宋史专家,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书汇集了她关于史学研究、 教学的思考,也收录了她对不少师友的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生动的学术面貌,文字清晰,细节丰富,读来让人娓娓忘倦,对于史学研究很有启发。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 三日不绝 ,但是 三日 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 变 与 不变 ,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