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表为2013年版《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版,科学权威、查阅便捷,是历史研究者必要的案头工具书,对其他相关岗位工作者来说也大有助益。 《中国历史纪年表》由方诗铭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与出土文物相映照。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次,因资料准确、使用方便广受好评,十分畅销。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按年代先后,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十五个纪年表。另附三代(夏、商、周)纪年表、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及韵目代日表。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于一九四二年的一本小书,一九四六年由文光书店刊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其为(极有用处)的好书。(经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所谓(国学)着作,包括了经、史、子、集在内的所有优秀文献。作者在自《序》开章便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裹,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是我国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一般人鸡以有兴趣接近,作者即以十三篇要言不烦的文字介绍了这些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内容从识字的《说文解字》开始,继而《易》《书》《诗》《礼》、春秋三传、四书等经部要籍,继而《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典范,诸子、辞赋、诗、文因文献过多,不能一一详述,叙其源流,提纲挈领。(常谈)有(老生常谈)之意,实为作者自谦之词,书中随处
中华民族究竟可追溯到何时何地?秦始皇施行的是暴政还是政治理想?大唐盛世如何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宋儒的思想为何救不了宋朝? 本书作为从民国传承至今的中国史入门读物,将中华五千年历史浓缩于一作。吕思勉先生用晓畅浅显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进程中人人必知的典故,以文史大家的独特视角,追索史实背后的深层动因与逻辑,理清文化变迁脉络。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从上古到民国的五千年历史变迁,以史为基,知古今、通天下、望未来。
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经验或教训? 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近年美国学界流行 新清史 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言外之意质疑中国领土主张的历史正当性,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 新清史学派 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 新见 引世人注目,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 新清史 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1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值得推荐给广大的读者。
《时间简史》是当今世界一本难得的科普著作,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迷人的趣味性。 赵宏量编著的《从霍金时间简史谈起》分三部分,靠前部分主要针对《时间简史》原著17多万字进行改编;第二部分是对霍金书中出现的许多比较高深的物理、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理论、概念、方法等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深入浅出地做了阐释;第三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的总结和建议。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提出: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鉴于此,中央纪委下属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组织出版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的经典作品《历史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一书,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历史的教训》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出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详细说明了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种族优劣、人类本性、宗教活动、社会主义、政府、战争、道德、盛衰定律、生物进化等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总结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 这些精神遗产给改
《大名人小故事:陆游的英雄梦》选取陆游一生中若干个精彩瞬间,再现了他忠贞爱国、为复国理想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陆游是杰出的诗人,但他却不甘于只做一个诗人,他的梦想是做一个用兵如神、收复失地的英雄。只是可惜,这个梦想终究无法实现。即便如此,陆游依然用一生努力来争取,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感佩。
《大名人小故事:文韬武略说曹操》不是对曹操一生的传记式概括,而是选择一束精彩故事,呈现曹操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文治武功。二十七则小故事有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韬略,也有曹操作为普通人的温情段落,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弱点和缺陷,把丰满、真实、复杂的人物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擅长用小说笔法来讲述故事,往往截取事件的一个小小切面,由场景、画面的描述进入故事,有极强的镜头感,使故事精彩生动,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两京新记》,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撰成于开元年间。原书共五卷,内容包括隋唐东西两京长安、洛阳的总述和宫城、禁苑、皇城、长安县、万年县所领诸坊等 。本书在继承魏晋以来城市志书记宫殿、寺院的传统的基础上,*次依照长安整个城市的平面布局状况,系统记录了大量官员和商人等城市居民的住宅及相关史事,向人们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面貌。《两京新记》原书久已亡佚,但至迟在唐末已传入日本,现存卷三残卷为尊经阁藏金泽文库本,后又传回中国。本书曾有曹元忠、日本平冈武夫整理辑本,卷三残卷有日本福山敏男进行全面考订复原。辛德勇先生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若干条新发现的佚文,并依原书卷次分为五卷,名为《两京新记辑校》,力图为隋唐东西两京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史料。 《大业杂记》,唐初杜宝撰,原书十卷,记录从隋炀帝
本专著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经典方法论著作,依据1970年台湾正中书局印行的《姚从吾先生全集 历史方法论》新校。主要内容有6部分:一、导论;二、近代欧洲历史方法论的起源;三、略论直接史料中的几类最佳史料;四、说史料的解释;五、转手记载不如原著的举例;六、略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作者吸收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史学方法论,探究中国史学尤其是代辽宋金元史研究最有效的方法,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姚从吾历史方法论,对今日历史研究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价值。
本书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著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前三篇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探讨秦汉以上的中国 动的中国。第四篇专讲秦汉以下的中国 比较静的中国。第五篇合论整个的中国历史 。下编的主题是探讨抗战建国中的中国。下编*篇文章解释此次抗战的意义与士兵之所以英勇,说明中华民族虽老而仍有朝气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则表示海雷宗对于前途的希望和信仰。作者贯通中外的渊博知识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独特看法,在当时学术界是颇为难得和显著影响的,对今天我们研究中外历史也甚具教益与启发意义。
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大名府元城(今属河北)人,世称元城先生,师承司马光,为元祐更化中的重要政治人物。马永卿所撰《元城先生语录》三卷、韩瓘所撰《刘先生谭录》一卷、胡珵所撰《刘先生道护录》一卷,为三人求教刘安世后记录其言谈之作,是研究刘安世的重要文献史料。本次整理,均采用《诸儒鸣道集》本为底本。其中《元城先生语录》通校以张儒刻本、明解本,参校以严肃刻本、小万卷楼丛书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校点过程中根据内容所需,再辅之以其他史料。整理者还做了相关辑佚工作,将佚文及历代序跋、历代书目著录,并附于全书之后。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元徐天祜注,是一部详细记载先秦时吴、越两国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卷,前五卷记吴国事,从吴太伯始,到夫差为越所败止;后五卷记越国事,起于越王无余,至勾践伐吴成功止。该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自立国到争霸的历史事实,塑造了阖闾、夫差、勾践、庆忌、要离、伍子胥、申包胥、范蠡等历史人物形象,并穿插了铸吴钩、越女剑等传说故事,文字生动,饶富趣味。不仅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吴越地方史事和社会风俗,也能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吴越春秋(中华国学文库)》在周生春先生原繁体竖排版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整理严谨,校注精当,并辑录佚文等附于正文之后。简体横排的形式,为读者的阅读使用提供了更多便利。
作品源于作者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部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部重要史学理论著作。书中宣扬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其产物的文化;而人类的历史,乃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的广大的活动。 历史学 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本书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诺德 汤因比(Amold Tov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 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出生在一个历史学世家,他的母亲是英国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这位叔父也叫阿诺德 汤因比,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叔父而起的。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终于在历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但是,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 思辨的历史哲学 的一位主要代表。 汤因比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为,历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