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这是一部博物志。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具代表性,论述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其结构风貌。本书对物种起源贡献巨大,以唯物论的观点指出了物种因环境、气候、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异。这对后来的 进化论 有直接的影响。
本书内容讲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陷入了毁灭。许多城市, 交通路线和工厂被摧毁。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已经做出了左右世界命运的重要决定。然而, 被分成东西方的大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冷战时代欧洲的崛起是本书的核心主题。欧洲进入了非常繁荣的时期, 西欧经历了一次基本的社会民主化。在西欧出现了现代福利国家, 自由民间社会和稳定的民主国家。在残酷的独裁政权下, 东欧经历了被迫的工业化, 扫盲运动和社会保障化。哈特穆特·凯尔布勒将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以及同等重要的政治史和欧洲史都融合在此书中。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商业繁荣,消费革命出现,这刺激了在政府之外的地下组织的建立,并且,随着法国殖民地的不断开拓,这个由马德林创建的地下世界也延伸到了全世界,控制了兴旺一时的黑市贸易。本书讲述了马德林建立、发展这个地下商业帝国,且最终被捕判处死刑的经历。不仅是一部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黑社会组织的传记,更展现了贸易体系刚开始全球化时期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制胜之道》以《孙子兵法》为“心法”,讲述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串讲中国古代战争史。 既客观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 的传奇,也推崇戚继光自成体系的练兵术和阵法,分析左宗棠如何在政治经济层面发挥才能助益军事力量。将《孙子兵法》中脍炙人口的“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同历 的 战役相互印证。并配以简明示意图,具象呈现战争态势。带领读者轻松阅读汉语古籍、重温中国历史、学习决策之道。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 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 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本书是一部总结古代黄河治理经验的专著。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黄河的乱与治一直是古人 为关切的现实问题。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治水开始,一直讲到清末黄河 一次大改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在“束与分”的理念下,不断治理黄河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前人治河经验的梳理,总结出了“跑、壅、堵、障、疏、分、束”等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透过这些实践探索,可以了解前人对这条 为复杂难治河流规律的不断认识,感知母亲河滋养 文明发展的步伐,彰显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治理黄河提供宝贵的借鉴。
《唐胄与岭南历史文化考论》是研究唐胄与岭南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现存唐胄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考辨,发掘、整理了大量资料,澄清了以往的某些误解,拓展和深化了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唐胄与岭南历史文化考论》正文四章,并结语一章。前面三章,分别是唐胄的家世考论、交游考论、著述考论,侧重于实证研究和文献的梳理、考辨。第四章为唐胄思想考论,侧重于文化阐释。结语部分,分别从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海南文化三个角度,揭示了《明史》高度评价唐胄为“岭南人士之冠”背后的文化密码。
本书内容: 自宗教改革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 欧洲处于信仰纷争的阶段, 这种紧张状态蔓延到整片大陆, 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在此期间, 随着扩张的开始, 欧洲在地理上突破了自己的地平线, 其社会经济也因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 这一阶段的欧洲历史也充分彰显了传统与革新的角力。
新叶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东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是从新叶村走出来的文化人,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利用丰富、可靠的一手资料,对新叶村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爬罗剔抉,考镜源流。充分展示了新叶古村的文化底蕴。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 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 的种族和 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
《刘基事迹考》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评价,以还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