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馆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为纂修清史而成立的修史机关,吸纳各界名流尤其是文人学者近200人——本书称之光宣文人。所修《清史稿》问世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与反响。本书以《清史稿》各纂修阶段形成的稿本、清史馆同人诗文集以及赵尔巽档案全宗等文献史料为基础,对清史馆馆史、《清史稿》编纂史以及清史馆同人的现实境遇进行了梳理,由此呈现《清史稿》的传统史例框架中所蕴含的多元、复杂意蕴,以及光宣文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艰难抉择及其学术建树。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通。
本书精选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凡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粹。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编者对伊沛霞的两次访谈,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经过等,娓娓道来。论文11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几个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1990),也有体现近期研究成果的《榜而告之:宋代与民众的交流》(2019)等。附录所收姚平、张聪等人(伊沛霞的五位学生,亦即本书编者)的代表作品,不仅是伊沛霞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也反映了西方汉学研究之薪火相传,以及海内外汉学界之学术互动。本书较第一版调换一篇论文,新增入的是一篇研究唐宋人口的论文《唐宋间人口翻番的历史与史学史》,这是伊沛霞教授今年的近期新成果。
本书是从6000余万字的《朝鲜王朝实录》中选取与北京有关的史料,以时间为序,汇编成册。主要包括14-20世纪中国和朝鲜间的使节往还,朝鲜对中国的岁贡,中国对朝鲜的赏赐训谕,朝鲜官民在北京的生活与交往,朝鲜使节回国后对国王汇报中有关北京的内容,朝鲜使节在北京居留期间的所见所闻,等等。为保证历史资料连贯性,还选取了《高丽史》恭愍王、恭让王世家中有关北京的内容。
本书稿是著名文字学家、敦煌学家张涌泉教授1996年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的优秀学位论文。全书由上编《敦煌俗字研究导论》和下编《敦煌俗字汇考》两部分组成。1996年由我社出版。获得学界很高评价,与作者的《敦煌变文校注》和黄征的《敦煌俗字典》一起合称“敦煌三书”,为敦煌学研究的推荐书。曾获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语言学一等奖、胡绳青年学术奖。但当时由于出版条件,由作者手抄影印出版,现作者自己有电子排印版,能够提高出版质量,再加上原来所印早罄,读者需求强烈,故拟重新出版。
本书按年代先后, 深入研究了唐太宗时对西州的经营与管理、唐高宗时安西四镇的置废、武周时陇右诸军州大使的设置、唐中宗时唐与突骑施娑葛的战争、唐玄宗时定远道行军的组建、天山军的设立、西州突厥人的归附、西域逃兵的产生, 以及唐朝对龟兹地区的经营与管理等重要学术问题, 涉及唐朝前期经营西域历史的各个时段和方方面面。
本书按年代先后, 深入研究了唐太宗时对西州的经营与管理、唐高宗时安西四镇的置废、武周时陇右诸军州大使的设置、唐中宗时唐与突骑施娑葛的战争、唐玄宗时定远道行军的组建、天山军的设立、西州突厥人的归附、西域逃兵的产生, 以及唐朝对龟兹地区的经营与管理等重要学术问题, 涉及唐朝前期经营西域历史的各个时段和方方面面。
本书按年代先后, 深入研究了唐太宗时对西州的经营与管理、唐高宗时安西四镇的置废、武周时陇右诸军州大使的设置、唐中宗时唐与突骑施娑葛的战争、唐玄宗时定远道行军的组建、天山军的设立、西州突厥人的归附、西域逃兵的产生, 以及唐朝对龟兹地区的经营与管理等重要学术问题, 涉及唐朝前期经营西域历史的各个时段和方方面面。
《汉书补注》是王先谦总结清以前67家对《汉书》的研究成果而作成。是目前《汉书》的 注本,不但资料丰富,而且考证也较翔实,是学习和研究西汉史的 之书。此版是据清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刊本影印出版的。
肩水金关汉简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甘肃肩水金关汉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总计简数为10778枚,时间断代大致在西汉末至东汉初,按照内容分类,主要有文书类、册简类和历书类等,涉及公私文书、账簿、出入关情况登记、书信、历法等,是研究秦汉政治、历史、语言、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中西书局于2011至2016年出版的五卷本《肩水金关汉简》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关简号顺序逐简核对文字,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误释、误缀,对一些重要的字词演变情况、典章制度、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施以详细注释。另外,编制了《金关汉简所见郡国郡邑乡里表》《候官烽燧表》《金关汉简人名索引》作为全书附录。
《第十卷·讲义》汇集了作者四十年教学实践中的讲义手稿,大部分讲义手稿是 次出版,内容涉及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很多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史学理论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理论界的共识。
《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创办。自1859年起,《北华捷报》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公署文告发布机关,被视为“英国官报”。本书则选取1916-1935年有关“温州”(Wenchou)的主要新闻报道和评论,并按照扁你按顺序加以编辑和翻译,对于学者研究近代温州地方史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长白文库》从大文化的角度,对吉林文化的科学内涵、典型形态、各文化领域的成就、历史演变、精神特质、现实价值进行研究探索;进而通过人物评传、文献提要、大事编年等形式来总结、整理和体现吉林的地域文化;然后选取拥有代表性、可视性的方面加以展示和再现,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而《长白汇征录》是其中一部,其对长白府、长白山的历史和当时状况,考证翔实,表述清晰。书中不仅记载了长白山地区各方面的史实,又表露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对保卫边疆、开发山区,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措施。
鍑是欧亚大陆,特别是草原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大型金属容器,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鍑一经发明,很快就风靡于北方草原民族,并广为流传,是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大型容器。从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8世纪,受中原周代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鍑滥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渐渐流行于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欧洲腹地的广大地域,是欧亚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欧亚草原社会冶金、日常生活、礼仪活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和北方草原民族迁徙的物证,其分布地点有助于了解欧亚草原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迁徙的轨迹。本书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欧亚草原发现的鍑进行了细致研究。鍑不仅是一种大型炊器,还在草原社会结盟、祭祀等社交仪式、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草原社会生活中的重器。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鍑的
西魏一代虽历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然而,不仅魏收《魏书》以东魏为正统而不书西魏史事,就连成书于唐代的《北史》,在谋篇布局时也未尝予以正视。时至清代乾嘉时期,南康人谢启昆在对此类措置深致不满之余,转而遥承魏澹《魏书》之成例,秉持西魏乃正统所在之立场,主持编纂了《西魏书》。《西魏书》作为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孝武帝入关到宇文觉篡位这短短二十余年的史事,凡计二十四卷,内分本纪一、表三(封爵、大事、异域)、考四(纪象、仪制、地域、百官)、列传十二、载记一。综观全书,不但史法义理迥异于魏收《魏书》,且其《封爵》《大事》诸表,又足补前史所未备。对于《西魏书》,目前学界研究仅朱仲玉《试论谢启昆 西魏书 》一文而已,故有必要加以整理出版。本次整理,对《西魏书》进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全面反映整个人类文明发生和发展史上人类物质和智力创造成就的鸿篇巨著。全卷按照地区划分,覆盖人类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历史演变的方方面面,时间跨度大,地理范围广,学术性强。全卷在集中关注“文化”历史的同时,也突出了主要由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而推动的“文化适应”现象。
史学交流是史学生命力之所在,中外史学交流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域外史学在中国,主要阐述近代以来域外史学(主要为西方史学)传入中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下编为中国史学在域外,主要叙述中国史学输出域外及其对该国或该地区史学所产生的影响。本书史料宏富,论证翔实,较为清晰、具体地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的历史进程。全书历十余年完成,为中外史学史的研究,尤为构建中外史学交流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地理板块发展的节奏,尝试为理解西周历史进程提供一个基础的时空坐标系统。
本书在梳理以往比较都城史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概观东亚都城史的历史,对以往研究中被视为个例的7-8世纪东亚国家都城营造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论述隋唐长安的历史意义,描绘一幅宏伟的东亚都城历史画卷。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都城目前的隋唐长安”,包括中华的分裂与再生,都城与王权仪礼,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第二部分“隋唐长安与东亚国家关系”,包括东亚都城时代的形成与都市网的变迁,胡人与汉人;第三部分“建康、长安、洛阳”,包括汉长安故城与隋唐长安城,隋唐建康与洛阳的都市社会结构等内容。本书以全局把握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论及东亚历代都城和隋唐长安城的历史意义,对古代城市研究、历史地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鍑是欧亚大陆,特别是草原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大型金属容器,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鍑一经发明,很快就风靡于北方草原民族,并广为流传,是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大型容器。从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8世纪,受中原周代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鍑滥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渐渐流行于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欧洲腹地的广大地域,是欧亚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欧亚草原社会冶金、日常生活、礼仪活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和北方草原民族迁徙的物证,其分布地点有助于了解欧亚草原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迁徙的轨迹。本书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欧亚草原发现的鍑进行了细致研究。鍑不仅是一种大型炊器,还在草原社会结盟、祭祀等社交仪式、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草原社会生活中的重器。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鍑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论著目录(1950-2020)》),实际上是《学术史》中学术成果的具体化。该书通过各种检索系统做了全面搜集。为了全面反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从谭先生开始,各人的论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学科或历史学科的论著,还有些普及性的论著。考虑到一个学科点对学术的贡献和影响并不限于本学科,对前者全部收录;而一个学科点还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具有学术性的普及论著也同样收录,对非学术性的普及论著则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酌情选录。
本书为作者研究夏朝历史的论文集结,总计收录35篇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论述夏朝在历史上的存在、夏代国家起源、“夏族”概念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关于夏的地域”提出夏朝分布地域主要在古河济之间,禹都阳城所在,以及相关“禹划九州”说的理解诸问题;第三部分“禹治洪水问题”,探讨有关大禹治水真相、《(??火)公盨》铭文,并对疑古派主张禹是天神而非人王的说法提出质疑;第四部分“有关理论研究”由十五篇文章组成,包括对中国古代政治组织的模式,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标志、路径、社会形态等问题,以及国外人类学理论、“酋邦”概念进行的探讨。附录包括一篇访谈。该书是沈长云先生数十年夏史研究的总结,对夏代历史研究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左传》是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二百五十四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钻研《左传》多年,有多部相关著作问世。对《左传》注释,代不乏人,各有侧重,简明赅要是本书优选特点,在周详考辨的基础上,扼要地对文本做出解释与疏通,不做繁复引证,尤便初学。本书曾于2008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嗣后十年,赵生群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在原书基础上不断修订,结成《春秋左传注释》一稿。今中华书局精校出版,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