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百部》6元本系列丛书贯穿着“海纳百川成其大、通流万卷始于精”的人文思想,汇集了中华传统国学中经、史、子、集的精华和*代表性的中国古典小说,共一百部,全套一百二十三册。该丛书既有推广传统国学的普及性,又具备一定学术价值,是各类图书馆和家庭书架的藏书、馈赠礼品的上佳选择。 《战国策》是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著作,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分别记载了战国时期十二国的部分历史。通过对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活动的记述,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至高境界,洋溢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许倬云著的《西周史(增补2版)(精)》中,作者着重的是,西周从一个 小的部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 ,而且建构了跨越 的封建秩序。描述西周在成立 以后,内部的改变,尤其提出国家统治机制的发展,以至于职务专业化、逐步形成官僚体制的过程。西周中叶以后,经济力量逐渐发展,呈现政治力量以外的社会力……
刘起釪(1917~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兼经部编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顾问。研究方向为上古史。 安金槐(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胡厚宣(1911~1995),甲骨学家、史学家。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史学系。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 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多个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本卷为《人类文明史》中的第四卷,主要讲述自 7 至 16 世纪地的人类文明。全书分别按“主题篇”和“地区篇”来安排撰写。主题篇涵盖“环境人口”“ 家庭、家内群体和社会”“ 国家和法律”“ 经济体系和技术”“交通与运输”“ 知识与科学”“ 宗教、伦理与哲学”“ 艺术与表现”等方面。地区篇则细分为“希腊 - 罗马世界的后继者”“欧洲特性的形成” “伊斯兰世界及其阿拉伯地带” “亚洲世界” “美洲文明” “非洲大陆” “大洋洲和太平洋”。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本书为《左传》的注译本,原文分经、传,并与译文、注释在一页之中一一对应,方便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主编:王云五,广东香山人。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注译:李宗侗(1895-1974),河北省高阳县人。名臣李鸿藻之孙,南皮张之万外孙。巴黎大学毕业,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台湾大学。曾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抗战期间,护送故宫文物南迁宁沪、重庆。故宫迁台后,参与设立故宫博物院,清理整顿文字。有《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中国史学史》、《历史的剖面》等著作。 李宗侗是《春秋左传》研究的泰斗,国学大师,注译本书时,已然卧病在床,双目失明,全文系口授,身边弟子誊写而成。叶庆炳校订时,发现字数超百
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社会嬗变历史,从军事上看,就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军事制度发展史、一部近三百年的兵学文化成熟史,尤其是一部近三百年的喋血战争演进史。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风云变幻,惊心动魄,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久盛不衰的启示。本书就选择了繻葛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鞌之战、柏举之战等十四场战争,以这些案例展示诸侯战争异彩纷呈的过程,分析战争带来的历史改变。作者以后知视角、全知全能叙事,给这些战争添加了解读的当代性,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和亲切感,从而拉近了遥远历史、冷 古代战争与现代世界、现代人的距离。
《吴越春秋》十卷,东汉赵晔撰。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尝为县吏,因耻于厮役而弃职,投奔犍为资中杜抚,研学《韩诗》二十年。回乡后隐居不仕。著作除本书外,尚有《诗细历神渊》(已佚)、《韩诗谱历》(已佚)等。 唐人目录著《吴越春雨火》为十二卷,宋后著录只存十卷了。今本十卷,仿《春秋》编年体例,前五卷记吴国君王,起自太伯、迄于夫差,为吴国编年史;后五卷记越国君王,起于无余,终于勾践,为越国编年史。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叙次分明,包容了《越绝书》的大部分史料,并补充了许多重要内容,特别是全书记载的三十多次大小战役,交代了时间、地点、详细经过,是研究先秦军事史的可贵资料。本书在渲染气氛、铺排场面上颇有精彩之处,刻划了上百个人物的性格面貌,栩栩如生。 本书有元大德刻本
中宣部、中央电视台 2015中国好书 上榜作品 *、周恩来、*、*等几代领导人敬重的史学大师写的国民读物 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611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宋昭公刺死。公元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将晋灵公刺死。类似这样的弑君故事,在春秋时期为什么频频上演?春秋五霸谁*名副其实,谁是徒有其名?戎狄蛮夷是如何渐渐融入而成新的 华夏 ?古代的贵族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是赳赳武夫?春秋*著名的美食是什么? 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史学界长期坐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其弟子历史学家童书业一起,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春秋,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不同种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的时代,是封建制度走向奔
本书讲到的几个王朝,有的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有的则活跃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对汉文明影响甚巨。楼兰、大宛、古格、龟兹、古蜀等一个个小国家,以各自的神采丰富着我们的文明。顺着蛛丝马迹,慢慢地走近那段历史,在断层的真相中,感悟那些神秘消失古国的灿烂的文明。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疆域犬牙交错,且时有盈缩,历来没有一本较为详细的能够反映战国各诸侯国面貌的考释性地图文本。《战国诸侯疆域形势图考绘》系统梳理了《战国策》等史籍中关于战国地理的资料,以公元前333年为立足点,复原了其时各诸侯国疆域的具体范围。填补了缺乏明晰、可靠、足以作为历史地理研究出发点的历史地图的空白。开头部分主要对《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地名及方位进行校补,第二部分分章详细考证了公元前333年各诸侯国疆域范围,并形诸图像。全书考证较为详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不但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而且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先秦古国志》及《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是历史类实力派作家林屋公子解读先秦历史的两部力作。 《先秦古国志》系统讲述了先秦时代二百余个古国的历史,分为华东、中南、华南、西南、西北、华北、东北七编,展现了先秦 万邦时代 的古国风貌。这二百余个古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少有记载,它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本书以传统文献为基础,结合现代考古、民俗传说等资料,详细叙述这些先秦古国发人深省的兴衰成败、光怪陆离的异世奇闻、炫人眼目的奇珍异宝 春秋末期,吴越古国如横空出世,它们崛起于蛮荒之地,与诸侯争战不已。《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依据古典文献和今人的研究,以通俗笔法叙述吴越代兴、争霸中原的历史
《春秋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夕卜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以及天道、鬼神、占卜等事,是我们全面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春秋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极具魅力。文史结合的特点使其既有很强的知识性.又极具观赏性。夏华编译的《春秋左传(图文版)》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春秋大变革时期的魅力,特别删去了少量篇目,以配作者简介、题解、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的古版画插图,使全书更具时代感。 《春秋左传(图文版)》是“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之一。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平势隆郎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 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 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从城市 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精)》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殷周、春秋战国”一卷。 《从城市 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精)》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 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
国务委员宋健出访,一份亚述学成果报告,触动了他的心弦。面对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司马迁留下的千古学术悬案,中国学术界将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直面历史的遗产?经过社会各界充分的酝酿,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拉开了序幕。“夏商周断代工程”是1996年启动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集中了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设立了9个课题和44个专题,对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问题进行了全面和全新的研究,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进了一千两百多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直没有走出过那个时代圣人先贤们的思想边界,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也与春秋战国丝丝相扣:见面点头打招呼,是周礼作揖的简化;端午节吃的粽子,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包好;指导今日中国农耕安排的农历节气,同样始于春秋战国;甚至我们的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也来自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翻开本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国语》是“编”不是“著”,是“选”不是“作”。《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国语》文章是从西周到战国初年不同时代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史官早就写好了的,编者只是起到选篇、编辑的作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国语》选编范围,包括西周、东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尽管选篇不够完备,但是像西周覆灭、齐桓、晋文称霸以及吴越兴亡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部书中得到反映。它的记载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约当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历时514年。各国史料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悬殊甚大,其中《晋语》所占篇幅zui多,而《郑语》只有两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