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 甲午战争 ;日本命名 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 ;欧美命名 FirstSino-Japanese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 清日战争 。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于学术巅峰时期写就的经典之作。 从人的角度,了解清代州县政府的运作和基层治理逻辑。 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至今仍是一个绕不开的起点一座未被逾越的高峰。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即便是无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阅读无碍。 第三次全面修订译本,精益求精,忠于原作。 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 本书描述、分析和诠释了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作者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方行政中的角色。
  《明清社会史论集》收录作者关于明清社会史的专题研究八篇,内容涉及江浙、北方五省及福建等地社会风气的变迁,明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明代盐业的发展等明清社会史研究中的重要论题;《明代向上社会流动再探》一篇,则结合作者对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的译注,以更大的样本、更缜密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涉及明清科举制度、社会流动的重要问题。另外收录一篇作者对自身治学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全书史料扎实、态度严谨、视野开阔,展示出堪称典范的社会史研究与写作,对于明清史后学,具有启发性。
本书以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的专制政权为例,剖析中国皇权专制政权的体制构成及其根源。它以政治哲学为理论框架,贯穿古今中西的哲学政治论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政治哲学中儒家和法家两大流派关于权力概念和权力维护的观点加以比较研究。作者以群体群居及社会的形成为起点,比较了中西方社会的结构与其政权体制的构成,及其哲学根源的共异点。由于这是一本法国当代汉学家的法文著作,引进此书主要是为研究之用,其中的学术观点我们未必全部认同,需要仔细地加以甄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信读者诸君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葛和情谊;一生的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勤勉、务实、自律的“文正公”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的独特生存哲学。
本书以人性解史,以趣味说史,将整个大清王朝将近300年的历史,分为 天朝上国初长成 、 跃马中原,扶摇直上 、 夕阳残照:在残败家园被辱的岁月 三个阶段,从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写起,从跃马中原到驰骋天下,从统一全国到丧权辱国、宣统退位出宫,记述了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历史史实。
本书收录的文章分为五部。 部与“时代划分论”有关;第二部选取了日常的“风俗”;第三部以明末清初剧烈的变动期为中心,讨论 意识与秩序问题;第四部是与所有权和审判相关的法制史论文;第五部则是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论文章。这些文章看似分散,但从作者的学问生活来看,它们就如同一个树干上生长出的枝叶,其中流淌着同根的问题关心:依据当时人的思考理路去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现象,以及将这些社会现象的变化放在广域性的视野下,用比较史的眼光进行把握。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也是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追忆其平生经历与学术志业的奋斗过程:早年投笔从戎,壮年在美打工、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并阐明其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进,检讨中国近代革命和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大历史观\"。文字浅显明白,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既细腻又壮阔,风格独特。
此个案展示出礼化为俗的过程,为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礼俗互动问题提供了线索。厉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了这一传统。不过,直到明代才开始按照"里"为单位设置厉坛,从而将厉祭推行到了乡村,开启了厉祭"庶民化"的趋势。同时,明王朝设计的乡厉坛祭祀制度也包含了社会秩序建构的面向,亦即与里社坛祭祀制度配合。至清代,"分坛"的出现使得厉祭在乡村中更为普遍,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今天所看到的闽西四保乡村中的"无祀"习俗,正是由此而来。
本书结合艺术史与文化史,以长期以来位处中国画史与正史边缘地带之战勋图绘为中心,讨论清朝的尚武文化。书中勾勒了明清战勋图像从个人事迹到帝国武功的发展轨迹 从明代流行的个人勋迹图、皇太极时制作的 太祖实录图 、康熙朝的武勋文化,到乾隆朝建构帝国战图的历程;论证了明代官员盛行的视觉文化,在清朝皇权的统治下被转化收编,到乾隆朝终建立起 文武双全 的文化霸权之过程。
马渭源著的《大明帝国系列》介绍:明宪宗成化帝是明朝历目前一个不太引人关注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十分重大影响的皇帝。成化帝当政近24年,明朝中期的诸多特征都是在他那时基本定型的。从正面角度来讲,成化时期尤其是
本书主要讲述明代历史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市井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曾经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大明风华的背景板,它们更应当获得后人的关注。 比如明朝的知识分子热衷什么小吃,知名美食家张岱带你领略大江南北的美食; 为什么出门穿衣服攸关生死,难道穿错了衣服会被砍脑袋? 攒多少年工资才能买得起房,不妨来看看王阳明的超级大豪宅; 本年度最流行歌曲出自谁手,冯梦龙老师深藏功与名; 全书结构精巧,语言风趣,力求让大家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也能获得阅读历史的快感,既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又引经据典还原宏大叙事背后的冷门知识,用接地气的言语让大家感受明代历史完全不一样的一面。
《清史演义》是《历朝通俗演义》的清朝部分,是蔡东藩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全书共一百章,举清王朝崛起东北,迄宣统退位出宫,近三百年的史事。书中所有重大史实,皆有根有据,每一章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谓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体。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