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全景式全球变迁角度重新审视冷战,通过讲述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剖析冷战的起源、发展和落幕,以及两大阵营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影响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与冷战的最终格局;跳出两大阵营的窠臼,将视角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道路与内外政策如何影响了冷战的走势;探讨冷战时期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变迁如何成为搅动世界风云的基础性因素。最终,本书试图超越冷战本身,透视当今所谓 新冷战 ,追溯在冷战时已埋下种子的今日冲突的根源。 作为冷战的 同龄人 ,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冷战息息相关。在理论之外,作者深入纷繁的史实,将冷战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去关注千百万普通人的过去与未来,从根植于恐惧与痛苦的历史记忆出发,展望一个祛除 新冷战 的时代。
公元799年,教宗利奥三世为了对抗政敌,向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求助。公元800年12月25日,利奥三世突然把一顶皇冠戴在正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的查理头上,宣布他为 罗马人的皇帝 。这便是神圣罗马帝国戏剧性的开端。终于,西罗马帝国在灭亡300多年后,有了继承者。 神圣罗马帝国屹立于欧洲的中心,其领土覆盖了今天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意大利、丹麦和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而英国、匈牙利、西班牙、瑞典、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与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查理曼加冕到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是君士坦丁堡以西欧洲独一的帝国。帝国的君主享有 罗马人的皇帝 这一尊号,名义上高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帝国宣称自己是普世的,是基督徒的共同家园!可以说,神圣罗马帝国的历
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 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 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 光荣革命 。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 本书以 革命 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现代革命;对立的双方也不是新旧势力的代表,而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支持者。通过扎实的论证和充满激情的笔触,本书为读者还原了这场革命的激荡、混乱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催生了现代世界。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 反社会者 、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 安乐死 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 J. 埃文斯结合推展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
百万级畅销佳作、值得收藏的罗马史经典《罗马人的故事》(修订版,全15册)2020年全面修订,重磅上市。在这平庸年代,人人渴望英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决然出走日本,远赴罗马,寻找英雄。定居罗马50多年,15年写就15册巨著《罗马人的故事》,还原一个意大利半岛的小国成为世界帝国,持续1300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读懂了罗马,才能读懂过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 《罗马人的故事0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公元前751年 前270年,从罗马建城到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 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从 1495~1500 年的伟大改革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书写了德意志乃至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代。在两卷书中,乔基姆 惠利摒弃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衰落期的传统观点,展示了帝国机构如何发展以应对16 世纪和17世纪的危机,特别是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 第一卷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的改革开始,对宗教改革、农民战争、施马尔卡尔登战争和《奥格斯堡和约》,以及宗教改革后新教和天主教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最后以 1648 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该和约既反映了德意志政体自15世纪晚期以来的发展,也为其后150年的发展建立了框架。
1918 年成立的第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经历和《凡尔赛和约》的严苛条款给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左翼和右翼的激进思潮破坏了人们对民主国家的信任,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逐年升高的失业率更是让共和国深陷危机。存续的十余年中,它曾多次尝试克服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引发的动乱,推动政体和经济改革,但收效甚微。随着希特勒上台掌权,内忧外患之下的魏玛共和国走向了终结。 权力向希特勒的转移是否可以被避免?魏玛共和国是否可以被拯救?它是否因其内在的必然性而注定失败?人们至今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些问题。《魏玛共和国》生动地描述了1918~1933年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调给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1846年6月13日巴黎一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 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这条铁路并非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捷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 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
沃尔夫森历史奖、W.H.史密斯文学奖得主西蒙 沙玛,以恢宏而凝练的笔调带你进入英国故事。从罗马入侵到诺曼征服,从黑死病到伊丽莎白的辉煌,从光荣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在他的笔下,恍如重演。人物和场景在历史幻灯中跳跃。现代文明先驱者的艰险历程令人动容。 全书共分三卷。 《英国史Ⅰ:在世界的边缘? 3000BC AD1603》包括超过1500年的英国历史,从罗马*次入侵到伊丽莎白女王非凡的统治时期。本书的视角从文明诞生开始,到诺曼征服,从宗教战争、黑暗的中世纪到亨利二世的国家风波;黑死病的爆发,几乎毁了半个欧洲的人口,都铎王朝错综复杂的矛盾,伊丽莎白一世和苏格兰玛丽女王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本卷的主要内容。通过故事本身探索相互关联的主题网络 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究竟是因何形成,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
英格兰人试图肢解欧洲大陆.强国家的尝试,漫长而充满暴力,造就了欧洲历史上影响为深远的一个篇章。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乔纳森 萨姆欣百年战争系列详细解读这段关乎英法两国国运的历史。《烈火的审判》以生存为主题,时间跨度从1347年到1369年,其中既有如普瓦捷之战和纳赫拉之战这样恢宏的战争场面,也有对英法两国政治经济外交事务的关注,呈现出迁延日久的战争和政治经济危机对国家机器和城乡社会的严峻考验,而这种考验永久地改变了王权体制下的央地关系以及政府权力的运作方式,也推动了英法新一轮的政治整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同一场可怕的火山喷发,造成了毁灭性的巨大影响。欧洲四大帝国灰飞烟灭,中东欧各民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民族国家;传统的 欧洲协调 崩溃,要求建立新国际机制的呼声越发高涨。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缔结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几乎无法解决这场大战引发的种种问题,这也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剑桥大学荣休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扎拉 斯坦纳对以上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她认为20世纪20年代虽然见证了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冲突、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崛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衰,但这十年也充满了希望,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官致力于欧洲的重建和复兴,直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希特勒的上台彻底打破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平衡。
本书基于一手俄文文献和数据,运用 史 论 结合、对比分析、综合分析等多种方法,将俄国铁路发展置于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背景中,系统梳理了1836 1917年俄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内容涵盖铁路发展的阶段、建设规模、模式、资金来源、技术、配套设施和人力保障以及运输组织管理,不仅揭示了俄国铁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且深入探究了政策演变的深层原因以及铁路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俄国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上的演讲为俾斯麦赢得了 铁血宰相 的称号,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钱与煤铁,而不是铁血。弗里茨 斯特恩以俾斯麦与普鲁士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为主线,描绘了德国政界与金融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新世界和古老封建旧制度的碰撞。 犹太人的成功及社会流动带来的利益冲突,不但揭示了新德意志帝国及其统治阶层的脆弱,更展现了财富的两面性 既威胁到传统,又提供了社会流动的希望。
查理五世原本只是尼德兰部分领地的年轻继承人,却因为一系列意外的死亡、婚姻和继承关系,兵不血刃地成为统治大半个欧洲的伟大君王。他用金钱赢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冠冕,又通过战争和权术让法王和教宗屈服。他曾努力促成宗教和解,发动十字军东征,自诩为基督教世界虔诚、强大的捍卫者。 尽管查理五世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他仍然是个难以捉摸的人物。杰弗里 帕克运用六种文字的存世史料,生动立体地展现了查理五世的一生。查理五世极大地改变了16世纪的欧洲及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国际格局,他的一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势力均衡成为近代早期欧洲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美洲登上历史舞台并日渐拥有影响力,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战争还将继续 这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而且是一部近代早期的世界史。
20世纪20至40年代,德国纳粹集团犹如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毒瘤。它起步、壮大直至覆灭的背后,永远值得人们探究与反思。作者以独特的批判视角,讲述了希特勒的人生浮沉命运,及其领导的纳粹运动的演变轨迹。全书主要包括: ★ 家庭出身: 慈母严父,血统之谜,生理缺陷; ★ 成长经历: 童年创伤,学校时光,艺术梦想; ★ 性格心理: 生性多疑,畸形自恋,拒绝失败; ★ 变态哲学: 种族偏见,虚无主义,民粹思想; ★ 恶魔奋斗: 一战经历,拉帮结派,政变入狱; ★ 攫取权力: 自我改造,耍弄权术,走向独裁; ★ 千年帝国: 城市改造,思想控制,言论钳制; ★ 战争机器: 生存空间,闪电出击,东西作战; ★ 恶有恶报: 战局逆转,帝国崩溃,地堡自尽。 作者巧妙结合心理学分析与帝国秘密档案,揭示了独裁者性格的精神
本书讲述了纵横捭阖于欧洲大陆的传奇首相、折冲樽俎的优雅外交鬼才梅特涅的传奇一生,他力挽狂澜于既倒,匡扶社稷于将倾,是哈布斯堡最后的智者,国际关系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支柱。同时他也是构建均势外交的设计师,在群狼环伺的欧洲中心自如摇摆,在山雨欲来的大革命前夕祭出关键的一招。
《苏格兰民族》既涵盖了政府高层的政治动向,也叙述了平民的日常生活,梳理了苏格兰民族从苏英合并到今天苏格兰独立大讨论之间的史诗历程,是一部关于苏格兰三百年来近现代历史的杰出著作。对于苏格兰这个正走向历史性十字路口的古老民族而言,本书的主题具有重大意义。
《哥白尼问题》一书为当今历史学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作者深入发掘史料,详尽阐述了15 17世纪,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家如何从旧式的古希腊天文学、占星学转向 日心说 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如何在 文艺复兴 这一变革时期的复杂背景下,发动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科学革命,催生了近代物理学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程。本书也被认为是对托马斯 库恩《哥白尼革命》的一种回应,相比库恩宏大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韦斯特曼的研究则精微地向读者展示这一颠覆性学说在具体历史实践发展中的漫长与曲折。
公元799年,教宗利奥三世为了对抗政敌,向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求助。公元800年12月25日,利奥三世突然把一顶皇冠戴在正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的查理头上,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便是神圣罗马帝国戏剧性的开端。终于,西罗马帝国在灭亡300多年后,有了继承者。 神圣罗马帝国屹立于欧洲的中心,其领土覆盖了今天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意大利、丹麦和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而英国、匈牙利、西班牙、瑞典、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与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查理曼加冕到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是君士坦丁堡以西欧洲独一的帝国。帝国的君主享有“罗马人的皇帝”这一尊号,名义上高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帝国宣称自己是普世的,是基督徒的共同家园!可以说,神圣罗马帝
西伯利亚曾被视为世界的尽头,贫瘠、荒芜、寒冷,远离已知的“文明世界”。但随着商贸的发展和土地的垦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这片充满未知的“极北之地”。从嘎吱作响的四轮车到西伯利亚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列车,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险家、科研人员跋涉至此,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博弈,同残酷的生存条件抗争,勾勒出探索、征服、开发西伯利亚的波澜画卷。本书作者埃里克·厄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亚,亲自用脚步丈量那些他笔下的章节,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纪末几百年的时间里,西伯利亚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举重若轻。这里有奇迹也有苦难,有英雄也有恶棍,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谱写出这部悲怆又恢宏的极地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