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论(精装版)》为法国文论家、艺术史家艾利 福尔1921年发表的著作。作者以拿破仑支持者和崇拜者的身份,对拿破仑人格、个性、军事艺术、政治观点、治国方略和人际关系等等方面进行了激情洋溢的辩护,愤怒驳斥了反动阵营对拿破仑的种种攻击、谩骂和讥讽,在卷帙浩繁的拿破仑研究著作当中别具一格。 《拿破仑论(精装版)》亦因其列在*晚年阅读书单之内而引人注目。展读本书,有助于了解*晚年的心态、思想,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加之本书的翻译又出自著名翻译家萧乾等人之手,复为这一极具史料价值的译品大大增添了可读性。
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是公元1世纪知名的犹太史家,同时也是一名将军及辩论家。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反抗罗马人的统治,身为法利赛教派祭司的约瑟夫斯被任命为起义军首领,指挥过好几个重大保卫战。起义失败后,约瑟夫斯投降罗马,转过来帮占领军镇压继续抵抗罗马人的犹太人。 在罗马时期,约瑟夫斯写下四本著作(《犹太战纪》、《犹太古史纪》、《驳阿庇安》[又名《驳希腊人》]、《约瑟夫斯传》),似乎在向罗马人献媚,蔑视犹太人的民族抵抗情绪,甚至贬责自己亲身参加过的起义 其实,约瑟夫斯更有可能是在为自己所属的被异族征服的文明树碑立传。 《驳希腊人》是《驳阿庇安》和《约瑟夫斯传》的首次中译,另附两篇研究文献,还请译者编译了约瑟夫斯小传。
一战后的柏林,经济凋敝,物价横飞,却也弥漫着香艳和纵情的艺术气息。那些身在德国的美国外交官、记者、军人、文体明星和访问学者们,带着猎奇的目光感受着柏林。他们近距离地见证了希特勒和纳粹党一步步攫取权力的过程,却少有人看清政治漩涡暗暗朝着深渊翻滚,未来将有一场席卷世界的流血战争……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编著的这本《希特勒的土地(美国人亲历的纳粹疯狂之路)》借助目击者的日记、信件或事后回忆,为透视这段历史时期提供了丰富的脉络,以全新的视角讲述希特勒登上 的过程和第三帝国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剑桥国别简史丛书 (Cambridge Concise Histories)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20世纪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套插图版国家简史丛书。丛书作者均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学教授或知名专家。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所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变迁。图书权威、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有的品种重印达10余次。我社从中精选10本奉献人读者。 《意大利简史》为丛书中的一本。自1861年独立以来,意大利一直致力营建高效的政治体系并争取一个稳固的国家身份。本书简述了意大利罗马帝国崩溃至今的历史,着重描写了近两个世纪以来意大利主权国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开篇数章不仅阐述了该国走向统一所面临的地域和文化障碍,也回顾了自六世纪始亚宁半岛上长达数个世纪的政治分裂。当意大利*终于1859-60年
这是一部史料研究类图书。“二战”以后,南美成为纳粹战犯逃亡的天堂。1960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便是在阿根廷抓获了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其实多年来,在南美还有许多有关纳粹战犯的传闻,而这其中,轰动的传闻莫过于头号纳粹战犯希特勒并没有死而是逃亡南美。但是,传闻有可能成为事实吗?阿根廷作家阿贝尔巴斯蒂的新著《他欺骗了全世界——希特勒死亡之谜》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阿根廷著名记者、作家阿贝尔﹒巴斯蒂阅读了所有相关历史的资料,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调查之后,摘录了战时和战后的军事文件和亲历者的回忆录,列举了几十位证人的证言,公开了大量美国联邦调查局解密文件及图片,从而证实:希特勒并没有在1945年自杀死去,而是偷梁换柱,牺牲了替身。他自己则在多年的精心部署和美国权力人物的支持下,携情妇爱
本书是“黄同学漫画二战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带大家重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重温反法西斯战士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用热血抒写的恢宏史诗。本书内容包括著名战役、名将传奇、战场逸闻、武器简介等,通过本书,读者将对这场人类历史上优选的战争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的体会。
\"本书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史著作。1925年 在美国以英文出版。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很大的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本书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史著作。1925年 在美国以英文出版。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很大的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由叶隽所著。 《德国学理论初探——以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为框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与德国学研究历程的整体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大学史、学术史的整体变迁,从“德国学”(Getmanology)这一特定角度进行把握,提出德国学概念的成立、总结其核心内容、探讨其学术资源,复归之于现代中国思想建构的基本立场。 探讨“德国学”的命题,固然是要弄清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的“德国”,进行一种具备中国现代学术意识的“学科建构”工作,但其实背后仍具备这样的意识,即“世界胸怀”与“整体建设”。 作为一种汉语语境中新兴学术概念的“德国学”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切与德国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即相近于宽泛意义上的“德国研究”(即德文Deutschlandstudien,英文为Germ
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员,德意志的历史令人着迷。她是如何摆脱 蛮族 的身份,登上文明世界的舞台?又如何陷入继承罗马帝国、统治世界的迷梦而不能自拔?她又是怎样摆脱神权政治的重负,并在诸侯权力的纷争中构建起强大的民族国家?而这样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明的国家,又为什么会走向对外扩张、纳粹独裁的深渊?在经历了两次大战的苦难之后,这个国家怎样重新把自己定位为欧洲的德国,再度拥抱世界? 本书将 德意志人如何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寻求自身定位 作为核心问题,清晰地勾勒出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并附有丰富的地图和插图、原始史料、大事记与进一步阅读书目,为读者提供了德意志历史的鸟瞰式全景。